“5000萬千瓦年裝機目標聽起來十分龐大,但并非不可能。不論是高原還是遠海,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如果能夠以新能源為基礎構建新的產業業態,利用市場化機制推動新能源發展,就能夠帶動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董事長張傳衛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今年10月業內提出的《風能北京宣言》充滿信心。
“碳中和”目標利好風電
一個多月前,我國已向全球宣布碳減排目標,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在今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風能大會上,數百家風電企業宣布將共同努力加快風電發展,并提出在“十四五”期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風電裝機。
“我國新能源產業已經開啟了一個新時代。自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頒布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經過了15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實現了從補充能源到替代能源的轉型,即使從全球產業鏈來看,我國可再生能源也實現了從跟隨到并行的跨越。”張傳衛表示,“如今,中國風電和光伏新增裝機已持續領跑全球,也已成為了點亮‘一帶一路’和展示中國新能源創新創造、高端制造的一張靚麗名片。”
有數據顯示,在當前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我國“三北”地區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已超過40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輸送,電力成本競爭力已十分凸顯,而在我國中東南部地區,風能資源可開發量也近10億千瓦,另外,隨著我國海上風電逐步向規模化、平價化發展,在“零碳”愿景中,其潛力不可小覷。
無補貼時代需創新產業思維
張傳衛表示,針對中國風資源特點,經過15年發展,我國風電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已得到了釋放和激發,風電度電成本已大幅降低。盡管技術突破已經讓風電建到了深山、高原甚至遠海,但在未來,風電行業創新更需要轉換思路。
“面向未來,業內一直都在探討沒有補貼了行業應該怎么做。我認為,這是一個發展創新的時代,未來更需要通過創新讓風電行業主動擁抱無補貼的新時代。”張傳衛表示。
他表示,放眼未來,構建產業生態將是尤為重要的一環。 “基于消納新能源,未來應在當地構建有源的、堅強的、智慧的能源局域網,統籌協調各類電源開發、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負荷側調節能力,進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利用數字能源、智慧能源,新能源建設將進一步帶動當地產業集群化、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價值鏈延伸,助力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最終讓普惠能源低成本地供應到千家萬戶。”張傳衛說。
打好“能源經濟”這張牌
對于業內提出的5000萬千瓦乃至更高的風電新增裝機目標,張傳衛認為,利用新能源技術創新打造現代化的能源經濟體系,是一條重要發展路徑。
在內蒙古通遼市,明陽 “火風光儲制一體化”示范項目已于近日開工建設,該項目計劃新建170萬千瓦風電、30萬千瓦光伏,同步配套建設32萬千瓦/96萬千瓦時儲能,不僅可緩解通遼市缺電現狀,而且成本低于火電上網標桿電價,實現了就地消納。
在海上風電領域,張傳衛則認為,結合海上漁業、海上牧場等形式,利用更深、更遠海域的海上風電資源,將能夠有效推動海上經濟發展。張傳衛表示:“海上風電正在成為可再生能源中最具規模化發展的領域之一,也是改善能源結構,應對環境問題最重要、最成熟的解決方案,讓‘環海經濟帶’與‘環海能源帶’重合疊加,將助力中國經濟的綠色復蘇和高質量發展。”
張傳衛建議稱,從長期來看,要完成低碳轉型目標,國家應制定合理的階段性目標和更穩定明確的產業政策。“當前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是安全可靠的優質綠色能源,但還沒有真正發揮出替代能源和主力能源的作用。在‘十四五’期間,有必要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標,建立有效的、剛性監督考核機制。同時,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可再生能源法》和相關政策法規的落實工作,推進配額制及碳交易中心市場機制的建設工作,以市場機制拉動清潔能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