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老撾塞公省和阿速坡省的孟松風電項目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作為中國電建承建的東南亞最大風電項目,孟松風電項目分為四區,總裝機容量600兆瓦,年發電量約17.2億千瓦時。目前一區、二區已投入商業運行,為當地提供了穩定清潔的電力,同時帶動就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有人感慨,“當年美國炸彈落下的地方,豎起了中國風機”。孟松風電改變了當地能源供應結構,也讓當地社區切實感受到了經濟發展與生活改善。相比之下,美國當年在老撾投下的未爆彈至今仍未清理完畢,相關排雷項目的資金甚至被取消。孟松風電不僅是中老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深化綠色能源合作的成果,更樹立起中國綠色科技的金字招牌,是中國綠色發展觀正在全球范圍內深入人心的縮影。
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聯合國《2025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停滯不前”;《2025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脈搏》也指出,世界可持續發展已經偏離了正軌。氣候變化正在加速,但當前全球努力遠遠不足以應對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行動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從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中國通過務實合作和創新模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边@種生產力變革正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生動體現。綠色發展觀作為生態文明思想在全球發展與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實踐,正通過技術突破與國際合作重塑全球可持續發展格局,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思想資源。這一理念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驅動力,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既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也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務實解決方案。
首先,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系統性突破已為全球減排提供實質性支撐。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增長均超34%,連續十年位居全球首位,出口覆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量攀升的背后是高效的全鏈條競爭力:中國企業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占全球67.1%,正極材料出貨量占全球74%,同時還是全球最大風機裝備制造國。這種從核心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能力,使中國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供給者。
其次,憑借從實驗室到應用場景的快速轉化,中國清潔能源技術出海也在構建綠色技術共同體。據芬蘭能源專家測算,2024年中國向191個聯合國會員國出口的清潔能源技術,直接推動全球碳排放下降1%;若計入應用清潔技術的出海工廠,減排貢獻達1.5%,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億噸,規模接近澳大利亞全年碳排放總量。各界關注的孟松風電項目也堪稱跨境合作典范,生命周期內可減排3500萬噸二氧化碳,在助力老撾突破電力瓶頸的同時,還緩解了周邊地區用電緊張,開創亞洲新能源跨境區域合作先河。
實效性與普惠性是中國綠色合作的兩大特征。通過“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4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累計為120余個國家培訓了上萬名相關人才。今年上半年,中國—東盟綠色技術交易額達47億元,同比增長53%。雙方還計劃2025—2030年重點推進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的技術轉移與標準對接,形成優勢互補的綠色合作格局。
中國綠色科技的全球推廣,不僅是技術的輸出,更是一種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傳播。它不同于傳統技術轉移的單向輸出,而是構建“技術+標準+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系統。這些實踐生動詮釋了中國綠色發展觀的核心要義——通過技術創新與普惠合作,讓綠色成為各國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底色,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注入持續動力。
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國際機制背景下,中國持續以創新引領能源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和更廣闊的合作空間,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改善了能源結構,更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信心與動力。通過務實創新和國際合作,中國正在為全球長期可持續發展加速,為世界呈現出一條綠色、共享、合作的新道路。
中國的綠色技術正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從老撾的高原到哥倫比亞的街頭,從波斯尼亞海岸到肯尼亞平原……這些項目不僅帶去了清潔能源,更帶去了發展希望和合作理念。在將人類“從氣候懸崖邊緣拉回來”的宏愿面前,中國的綠色發展觀將展現出巨大的引領力。(作者是湖州師范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教授、布達佩斯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