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通過創造性地加大葉輪直徑,開發出低風速風機,中東南部低風速地區逐漸成為我國風電開發的主戰場之一。此后,以搭載鋼混塔為代表的高塔架技術廣泛應用,低風速地區的風電開發進入了2.0時代,大量曾經被認為不具備開發價值的地區,成了風電沃土。
盱眙古桑50MW風電項目,就是利用混塔技術實現預期乃至超預期收益率的一個典型項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說是一個被混塔“救活”的項目。

周邊風機都不轉時,它們在轉
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古桑鄉,開發單位為吾盛能源,共安裝10臺遠景能源EN-192/5.0MW智能風機,全部機組于2022年吊裝,2023年全容量并網。由于搭載166m高混塔,項目突破了當時全國已批量安裝的最高塔架高度。
2025年8月,記者前往盱眙了解這個被譽為2022年陸上“混塔第一高”的項目投運兩年后的運行情況。站在江蘇少見的丘陵上,記者恰好發現周邊幾個項目的風電機組大多已經停機,而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的葉輪仍在緩緩轉動。

面對記者的疑問,該項目場長張晨澤解釋道,主要原因在于周邊項目的風電機組塔架高度多在90-140m。“今天的風在140m高度只有3m/s左右,周邊其他風機難以發電。而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的風電機組因為采用了166m混塔,可以在更高的高度利用更高風速,從而使葉輪持續轉動發電。”
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的持續運行數據也佐證了場長的觀點。雖然該項目風電機組的單位千瓦掃風面積與周邊項目相差無幾,但由于安裝了更高的塔架,加之風機采用的遠景自研自制齒輪箱、發電機、葉片兩年來均保持著零失效紀錄,項目自然表現優異,發電小時數比周邊項目提高了15%之多。
記者看到的實際運行數據顯示,2024年該項目的年平均等效滿發小時數達到了2589.53h,而周邊項目最低位1800h左右,最高約為2200h。項目的TBA(時間可利用率)達到了99.7%,MTBF(故障間隔時間)為604.22h,各項指標名列吾盛能源下屬各風電項目前茅。

一個被混塔救活的風電項目
據了解,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獲得開發指標時,我國陸上風電還未進入全面平價上網階段。隨著平價政策的落地,該項目若繼續采用原先擬定的140m柔塔+156m葉輪直徑技術方案,發電小時數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也無法滿足客戶對于投資收益率的要求。
當吾盛能源開始考慮是否放棄這一項目時,遠景能源為該公司提供了在當時看來,令人眼前一亮的技術優化方案:采用166m混塔+192m葉輪。根據評估,這一方案可比原有方案大幅提高發電小時數300h。

據遠景能源項目經理朱志乾回憶,遠景能源之所以進一步將吾盛能源原定方案中的柔塔換成了混塔,是因為以當時的技術,柔塔在達到150m后成本與風險會大幅提高。而混塔因為剛性強,余量大,即便達到166m也完全可行。
正是基于對項目經濟性的考量,加之對遠景能源產品可靠性的信任,吾盛能源最終決定選用166m混塔+192m葉輪的方案。也正是這一正確的選擇,使得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起死回生”,成為今天遠近羨慕的好項目。
多管齊下管控質量
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的超預期運行表現,成就了吾盛能源,也成就了遠景能源。作為遠景能源首個批量供貨的混塔項目,它的成功為企業積累了大量的管理與技術經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遠景能源長期堅持的大部件自研自制戰略,以及為之打磨出的一套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體系,也在這個項目中得到了復用和驗證。

為了保證項目萬無一失,遠景能源從各個環節加強了質量管控,以混塔為例:
在設計制造環節,為適應項目周邊高濕度的環境,遠景能源對制造混塔的混凝土和鋼鉸鎖等材料與部件的防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針對鋼塔段與混塔段結合處加強了密封設計。在此基礎上,遠景能源向工廠派駐了多位經驗豐富的監造,并在工廠現場與遠景江陰智慧風電測試驗證中心針對混凝土拉伸強度等關鍵指標,進行多樣化測試。
在運輸環節,遠景能源就近安排制造工廠,確保混塔按時保質交付。在分片塔筒運輸到現場后,遠景還會利用專業的裂縫檢測儀對交貨塔片進行細致檢測,確保符合工藝質量要求。
在安裝環節,遠景能源要求每一位項目經理,在作業過程中將關鍵質量點清單中的位置進行拍照錄像,并上傳至公司質量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AI識別技術,對混塔同心偏離度等技術指標進行測量,自動分辨出混塔安裝過程是否符合工藝要求,如未達標當天即給出整改建議。

在運行環節,遠景能源為項目配置了伽利略超感知系統和CRM系統。依托精細化配置的傳感器和AI大模型,一旦風電機組的大部件出現了亞健康狀態,系統就會實時發出故障預警,提醒運維人員對機組進行主動檢查與維護,并為其提供完整的運維解決方案。據了解,經過多年持續優化,在日常運維工作中,關鍵大部件狀態監測類模型的告警準確率達85%以上,基于運行數據的狀態維護類模型預警準確率達95%以上,這套系統有效提升了針對整機和各個部件的預測性維護水平,在規避風機的被動失效停機的同時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周邊其他項目通常需要配置4個人,該項目只有2個人常駐現場。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是低風速、高海拔、深遠海等各類復雜應用場景,還是機組大型化,在我國風電發展歷程中,通過技術進步推動市場發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被混塔技術所“救活”的盱眙源宇古桑50MW風電項目身上,這一論斷被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