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巨頭寧德時代,重磅落子“海上風電第一城”鹽城。
9月24日上午,在2025全球濱海論壇開幕式上,鹽城市人民政府、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據“鹽城發布”介紹,這份協議的簽訂,將助力雙方匯聚資源、深化協作,共同開創零碳發展新模式,為鹽城實現“雙碳”目標注入強勁動力。鹽城將與寧德時代全面深化零碳城市建設合作,共同構建“綠電直連+零碳生態圈”,打造零碳產業合作新標桿,爭取地企合作早日結出豐碩果實。
鹽城位于黃海之濱,是江蘇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濕地最多的城市,擁有珍禽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
鹽城發展綠色產業得天獨厚。鹽城是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碳達峰試點城市,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持的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城市,還是東部沿海地區首個兩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鹽城濕地風光
582公里海岸線,海上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達每秒7.6米,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3000至3600小時,讓這里成為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目前,鹽城已經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灘涂風光電產業基地,鹽城更是近七成的全社會用電量來自新能源。截至今年8月底,鹽城市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占全球的7%,占全國的八分之一,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占全國40%以上。鹽城已經構建起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風電全產業鏈,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
除了風能豐富,鹽城的太陽能更是富集。鹽城年均光照時間超228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達1400-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
除了“風光”無限,鹽城還積極落實“雙碳”戰略,在綠電資源富集的射陽港經開區、大豐港經開區、濱海港工業園區先行先試零碳園區建設。
按照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的“五化”思路,三個零碳產業園分別基于“綠電+新型電力系統”“綠電+氫能”“綠電+冷能”推進建設,力求差異發展、互動并進。
簡單來說,零碳園區的核心邏輯就是綠電高比例就地消納。目前,三個園區已全部實現可溯源綠電接入。鹽城更是深入推進“綠電進園區”“綠電進企業”工程,創新性地在園區內改造國網變電站,打造綠電直供的“高速公路”,并配套建設儲能電站,實現削峰填谷,提高綠電利用率。
目前鹽城已建成投運12個共享儲能電站,并網容量達206萬千瓦,規模和投資額均居全省首位。近年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天合光能、阿特斯等行業領軍企業先后“安家落戶”,“零碳”已經成為鹽城綠色發展的亮麗名片。

簽約現場
據官方披露消息,鹽城和寧德時代的合作方向正是零碳城市建設。作為零碳科技創新和新能源裝備制造的頭部企業,寧德時代在新能源裝備制造、儲能產業發展應用、智慧交通物流等領域技術雄厚、優勢突出、研發強勁。
除了前景發展方向的一致性,雙方的合作也源于背后的政策支持以及強大的市場潛力。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江蘇省發改委今年印發《關于創新開展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將常州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個項目列為江蘇省首批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在全國率先啟動由電網企業統一規劃建設連接電池企業和綠電電源的綠電專線的創新試點,旨在通過“綠電直供”模式,提升企業綠電消納能力,推動全省綠色低碳發展。
首批試點覆蓋常州、蘇州、鹽城三市,重點支持新能源電池企業,其中鹽城成為試點“主陣地”。大豐阿特斯、凱金新能源、寧德時代3家企業入選江蘇省綠電直連供電試點,可見其新能源產業集聚優勢。
當前,鹽城正加快推進海上風電、光伏、LNG、儲能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推動“風光火氣氫”一體化布局、“源網荷儲用”一體化發展,構建長三角最大綜合能源保供基地。寧德時代的落戶,是對鹽城綠色能源戰略和零碳城市建設的強力認證。
更長遠來看,雙方的合作將產生強大協同效應,為更大范圍的區域協作與國家“雙碳”目標貢獻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