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辦廠到全球標桿,“一扇門”邁出跨越式發展,這樣的企業我國還有不少。我們從全國眾多制造業老企業里,特意選出了幾家始建于“一五”時期的工廠,兵分多路深入探訪。
一根軸承的“突圍戰”
提起軸承,很多人都不陌生,它號稱工業的“關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馬路上行駛的各種車輛,到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都有它的身影。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高端軸承長期依賴進口,如今,我國的關鍵軸承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也打破了這個格局。
您現在看到的這臺風機,是已經并網發電的16兆瓦海上風電“巨人”。幾十上百米長、重量以噸計的風葉隨風旋轉,從空氣中“抓取”能量。而這個龐然大物的核心零部件——主軸軸承,正是由河南洛陽的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這套直徑3米多的軸承,能承受3000噸的沖擊力,相當于2000輛普通家用轎車壓在上面毫發無損。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新瑩:10多年前,對于這種大兆瓦風電軸承的研發,我們想都不敢想。現在,我們不但在市場占有率、產品應用實效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國際競爭對手,而且在核心技術層面穩居國際領先水平。

江蘇蘇州地鐵6號線施工時的畫面顯示,在深達幾十米的地下,“中鐵872號”盾構機正在堅硬巖層中穩定推進。這項工程的一個核心,同樣與軸承有關——它的3米級主軸承,重達5噸,支撐著盾構機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長時間運轉。沒有它,整個工程寸步難行。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 劉明輝:以前盾構機主軸承全靠進口,交貨期和價格都是人家說了算,現在我們實現了從3米級到12米級全系列盾構機主軸承國產化研發,完全能夠滿足盾構機生產企業的需求。
突破之路:一根軸承的“攻堅戰”
從依靠進口到實現國產化突破,從“想都不敢想”到如今的國際先進水平,這家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企業,究竟是怎么在高端軸承領域進行的突破呢?02:19
凌紅,作為這根16兆瓦風電主軸軸承的總工程師,至今回憶起研發歷程仍歷歷在目。當時,國內一家大型風電企業推進海上風電建設,最初已敲定選用國外品牌的產品。然而,國外廠商未按約定時間完成研發。這時候,凌紅團隊以“替補選手”身份接下這項艱巨任務。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特大型軸承事業部總工程師 凌紅:16兆瓦是當時世界上尺寸最大的風電主軸承,以前我們只制造過7兆瓦的軸承。而且一開始,我們就是國外知名品牌的“備胎”,大家都憋著一口氣。

從7兆瓦到16兆瓦,要求軸承直徑從兩米多躍升至3米2,這意味著廠里原有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都無法派上用場,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特大型軸承事業部總工程師 凌紅:當時外界都在質疑我們。很多人覺得我們一個老廠,啃不下這塊“硬骨頭”。可是我們沒有退縮,專門研制了一整套新設備,還翻遍國內外資料,結合我們老廠幾十年的生產經驗,一點一點摸索,最終創造出全新工藝。

最終,洛軸僅用幾個月時間,成功造出國內首套16兆瓦風電主軸軸承。在企業的技術中心,記者找到了封存在這里,當年繪制的軸承圖紙。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風電軸承研究所副所長 黃偉:當時師,傅退休的時候將這幾份圖紙交到我手里,眼神里滿是期盼地給我說,我們心里憋著一口氣,這幾份圖紙還有不少完善的地方,后面就靠你們年輕人扛起來了,一定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高端軸承。

如今的洛軸,每年都將營業收入的6%投入研發,先后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創新平臺。從國產首臺10兆瓦風電主軸軸承,到16兆瓦,再到20+兆瓦產品成功量產,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將中國軸承產業向高端化推進。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風電軸承研究所副所長 黃偉:看著一套套高端軸承的下線,我心里非常自豪 。這份自豪,不僅源于我們的產品不斷突破,更源于我們終于實現了讓中國風電裝上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