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肅和湖南在長沙舉行經濟社會發展交流會,兩省簽署了《甘肅湖南兩省送電框架協議》。框架協議提到,“湖南是我國中部大省,發展勢頭強勁,但能源資源相對短缺,需接受部分外來電力才能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用電需求。甘肅擁有以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代表的我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以及以慶陽、平涼為主的隴東地區大型煤電基地。特高壓線路的架設,可以將甘肅富余的電力送往湖南,實現兩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此,兩省同意建設甘肅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這條特高壓線路在2015年獲得核準開工,預計在2017年投運。但現在,該特高壓工程的可行性和經濟性卻遭到普遍質疑,作為受端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都表示,接收甘肅外送的可再生能源電量有困難,當線路建成時,能否達到其計劃的加強外送、緩解甘肅棄風限電的目標需要打上大問號。
在該項目規劃設計時看,這條線路可行性較高。當時有評論認為,這個項目是一個很好的示范,省與省之間的特高壓項目,不僅僅需要獲得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電網的支持,起點與落點之間的資源協調等因素也非常重要。
從2012年開始,情況變得更加復雜,前一年湖南陷入嚴重缺電的困境,全省調煤保電,2012年蒙華鐵路獲批,湖南開始大力布局火電。2014年,借助蒙華鐵路建設之機,湖南全力爭取在鐵路的路口——岳陽地區布局大型火電項目,規劃建設四個大型電廠,總裝機規模達到1600萬千瓦;另一個酒湖特高壓的受端省份湖北也提出了自己的大型火電項目建設中長期規劃,計劃到2015年火電裝機達到3022萬千瓦。2014年開始,湖南已經申請國家能源局協調,減少外購電量,原因是境內火電和水電競爭激烈,火電利用小時銳減,生存困難。2015年又調減了特高壓購電合同,購入電量降為145.71億千瓦時,同比減少3.08%。
對湖南省政府來說,保證省內火電和水電機組的出力才是首要任務,外購電量擠占了湖南火電發電市場空間,又沒能滿足湖南實際需求,且不能根據本省供需形勢同步調整,只會造成省內火電生產能力過剩加劇。并且,湖南當地火電上網電價為0.472元/度,甘肅風電上網電價在0.52元到0.54元之間,再加特高壓線路0.12元的過網費,送到湖南可以說毫無價格優勢。可以想見,當酒湖±800千伏特高壓建成時,沒有受端愿意接受送來的風電,會是如何困窘的局面。
盡管特高壓項目在設計時平衡考慮了各地的資源協調和互補,但在當前省為實體的能源規劃體制下,各省首要保證當地電源、發電企業的生存,保證電力產業在省內的固定資產投資,跨省送電面臨大量不確定因素,在現行的電力規劃、協調、運行體制下,這種省間壁壘難以打破,新能源外送對受端省份來說最后只能變成一種調劑或補充。
進退維谷的困境
最早進入酒泉風電基地的這批企業,目前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當初企業都愿意到酒泉來開發風電,主要原因在于當地風資源條件優厚、建設成本低,“在南方根本不可能有這里的條件,風資源條件特別好、規模化開發、人力成本低廉、無需征地賠償,當時瓜州的設計利用小時數達到2300,投資回報率達到12%”。
然而,2015年甘肅的平均設備利用小時數只有1200小時,各企業有差別,有些企業只有1000小時左右。甘肅風電的平均利用小時數,自2013年開始連續下降。在2010-2011年酒泉風電基地一期時,能達到2200多小時,0.52元的上網電價下,當時的風電企業經營情況普遍不錯。到了2013年,甘肅的平均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了1800多小時,2014年則降至1400多小時。據上述人士預計,2016年的甘肅發電形勢會更加嚴峻,“我們的奮斗目標是保本,但實際上是在虧損”。
甘肅的風資源強度從河西至河東一路減弱。除了位于河西走廊的酒泉風電基地以外,幾大風電業主在河東地區也布局有規模不小的風電項目。棄風限電從開始的河西限河東不限,漸漸演變為風電裝機不那么密集的河東也開始限電。河東地區原本的發電小時數就不如河西,限電后,已從1800小時下降至1100多小時。
盡管面對這樣的情況,上述人士立足于酒泉風電基地的思路還是非常堅定,“酒泉風電基地仍是我們發展新能源的一個重要依托”,目前也沒有可見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改善困境,只能寄希望于經濟形勢好轉,用電量增長。
另一位五大發電集團在甘肅的項目負責人則顯得更加悲觀,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企業在開發早期募集了一批資金,一期的項目基本沒有銀行貸款,財務費用很少,但還是從2013年開始虧損,而其他資本金投入較大的企業這幾年的日子過得更苦,“既要還銀行貸款又要面對嚴峻的限電,把基礎電量拿掉,再把風電的補貼拿掉,你說企業怎么活?”他認為甘肅的棄風限電問題地方政府是無力解決的,并且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更為悲觀,認為只能寄希望于國家層面的政策來解決問題。
國電集團的一位項目負責人也持同樣觀點,“甘肅的統調裝機容量實際上已經超過4000萬千瓦,用電負荷也就1000萬千瓦多一點”,“國家規劃的這幾個新能源基地,其相應送出通道的規劃都是滯后的,三北地區尤為突出,要解決新能源的外送和消納問題,只能從國家層面的大盤子去規劃。按現在裝機容量與用電負荷的比例,哪怕再怎么壓火電,哪怕繼續深度調峰,都不可能在一省之內解決問題”。
情況還在惡化。甘肅實行直購電試點以來,原本的基本利用小時保障沒有了,發電企業希望有電量增長,只能靠低電價甚至0電價爭奪電量,在全省2016年前三個月發電利用小時數僅有200多、用電量增長-8%的情況下,還不斷有新的項目并入,加劇發電側惡性競爭和電網壓力。光伏企業為了拿到更早也更高的的補貼,已經批準而未建成的光伏項目正在沖刺撞線,趕在6月30日以前完工。
對于已經勒緊了褲腰帶過冬的發電企業而言,不知道解決突破口在哪里。“企業可以進一步降低運維成本,但是運維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比如所謂的供熱改造,改造的成本誰來承擔,這些都是問題”,企業相關人士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