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風電裝機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目前我國的風電累計裝機容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累計裝機容量的33.6%,比第二位的美國高出16.4個百分點。
風電裝機快速增長的同時,棄風問題越來越突出, 2015年,甘肅、吉林、新疆、黑龍江、內蒙古等的棄風率分別達到39%、32%、32%、21%、18%,造成較大的社會經濟損失。未來如何消納風電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十二五”期間三北地區陸續開展風電供暖試點,但推廣難度較大,那么風電供暖真的是解決風電消納的良藥嗎?
風電出力特點是強波動性、強不確定性、反調峰性,每小時內出力變化大,并網有頻繁的校正需求。三北地區負荷水平相對低、調峰能力不足、外送通道有限,解決風電消納除了加強調峰電源建設和市場化機制建設、加強外送規劃和跨區跨省電力交易外,還應充分挖掘當地柔性負荷響應風電的潛力。這里柔性負荷是指具備參與需求響應能力的負荷。
三北地區在冬季棄風最嚴重,調峰能力更加缺乏,因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而煤電中熱電聯產機組又占較大比重,為滿足供熱需求,煤電調峰能力十分有限;而水電中徑流式水電又占較大比重,水電調節能力也有限。與此同時,三北地區冬季采暖需求較大,蓄熱式電采暖既可滿足采暖需求,又能較好響應風電。因此,風電供暖是解決三北冬季棄風的合理措施之一。
“十二五”風電供暖試點工作是“電能替代+需求響應+風電”的探索,其為從需求側解決消納風電,乃至消納光伏、水電等積累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教訓,為從電采暖、電動汽車、制氫等需求側角度解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做出了寶貴探索。
我國從2010 年開始開展風電供暖試點研究,主要在棄風嚴重的吉林、內蒙古地區。2011年,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了風電供暖方案的論證會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低谷電力供熱試點。之后,國家能源局又相繼在2013年發布了《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做好風電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國能綜新能〔2013〕63號);
2015年發布了《國家能源局關于在北京開展可再生能源清潔供熱示范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5〕90號)和《關于開展風電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國能綜新能[2015]306號);
今年又發布了《關于做好2016年度風電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6]74號)。在上述政策推動下,近年來,全國多地開展了研究利用冬季夜間風電進行清潔供暖的可行性,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陸續開展了吉林、內蒙古、北京、張家口等地的可再生能源清潔供熱示范項目,同時實施了跨省域實施風電供熱試點。
今年5月25日,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6] 1054號), 指出將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引導電力消費,因地制宜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柔性負荷。
審視示范項目推廣及相關政策演進的過程,總結“十二五”期間政策經驗和教訓如下:
鼓勵更多種類的柔性負荷響應可再生能源出力。
過去的風電供暖試點中,柔性負荷主要以蓄熱式電鍋爐為主。實際上,柔性負荷除了蓄熱式電鍋爐、蓄熱式電暖器等供暖負荷,還有電動汽車、制氫、冰蓄冷,以及部分電窯爐、電鍋爐等可轉移工業負荷,都可以響應風電出力,促進風電消納。不鎖定負荷種類,讓市場來探索、挖掘技術經濟可行的柔性負荷最大潛力。國能新能[2016]74號已要求河北、吉林省要加快推進風電制氫的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