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優勢:成本低、性價比高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盡管核能工業科技含量高、系統復雜、研發周期長、投資巨大,只有少數大國可參與并主導全世界核能的發展和產業化,但顯然,想要品嘗大蛋糕的不只有中國。俄羅斯的核電和核能合作甚至已經成了其領導人出訪時必打的一張王牌。
實際上,面對國際級選手時中國企業也遭遇了不少次失敗。
曾經在土耳其競標核電站項目時,中國企業終不敵日本三菱重工和法國阿海琺聯手設計的反應堆。中廣核和國家核電公司也在英國“地平線”核電項目中惜敗日本日立集團。
在此前已獲得的海外核電項目中,中國企業大多扮演著資金輸出者的角色。
然而,中國核電擁有獨特優勢。“由于有強大的裝備制造能力作支撐,我國核電建設的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與國際同等安全型號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中廣核董事長賀禹曾對媒體表示。
“核電‘走出去’,離不開核電設備制造能力的支撐。”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介紹,一個核電站大約有6.5萬臺套主、輔設備,不僅數量大,而且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極高。
賀禹指出,我國核電裝備企業的研發能力、制造水平、管理工藝等都有了質的提升,關鍵設備都能自主研制,不僅裝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并已成為最重要的核電裝備生產國之一。
在技術方面,韓曉平認為我國一直在學習、消化、吸收他國經驗并再創新,是博采眾家之長,“持開放態度就是我們的優勢”。
而在核電站的整體建設上,目前我國在建機組近30臺,占全球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的42%,規模全球第一。“核電建設絕對是實踐出真知。”中國核建總經理王壽君表示,經歷30多年未曾間斷的建設過程,“目前我們以成熟的、經得起試驗驗證的工藝和技術,在核島建設領域保持領先優勢和主導地位。”
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國的核電技術、裝備制造,以及設計、施工、運營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此前,曾有聲音認為華龍一號技術雖好,但未在本土“落地”,無法產生示范效應,而阿根廷及巴基斯坦也確都希望華龍一號技術能在中國建造、驗證,這可能成為“華龍出海”的不利因素。但記者了解到,去年底,國家能源局復函中核集團,同意福建福清5、6號機組工程調整為華龍一號技術方案——“路條”來了。
龍頭帶動關聯產業
2015年核電或將復制高鐵“出海”模式,圍繞核電的建設、技術研發、設備生產也將大幅提速。
單是2014年,中國核電主管部門及核電企業已經與法國、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薩克斯坦等國簽署合作文件。除阿根廷,中核集團與加拿大已達成合作協議,中廣核在英國、羅馬尼亞等地的布局也已見成效。
此前,中國已與巴基斯坦簽署了340億美元投資協議,將建設大規模核電廠、地鐵及輕軌站等。
在國內,業內人士預估,未來6年每年將有6臺左右機組建設,每臺機組容量100萬千瓦。以每千瓦1.2萬元投資計算,核電年均建設投資規模將在700億元以上。
幾大核電集團已在摩拳擦掌。
今年1月,中國電力投資公司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國核技)的重組進有了實質性進展,而去年起的中核、中廣核競速IPO,都被認為是在為“出海”作積極準備。而國核技擁有的第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與華龍一號“遙相呼應”,誰進入“首發陣容”惹人注目。
但韓曉平、劉永等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形成合力、抱團“出海”才是制勝利器。“中核、中廣核、中電投三大集團各有特點,這也是世界上沒有的,其他國家最多也就兩大核電集團。只要是走出去,不論哪種三代技術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分出核電技術哪家強。”韓曉平說。
而核電作為中國高端裝備中競爭優勢明顯的領域,“核島和常規島中的壓力容器、蒸發器、主泵、發電機等等制造企業都將受到提升,進而提振整個裝備制造業,以及核燃料產業”。劉永還提出,“從核安全性考慮,其對控制系統儀器儀表的性能要求也達到了極致,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必然得到有力帶動”。
卓創咨詢分析師王曉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發電設備龍頭東 方電氣,國內制造核壓力容器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企業中國一重,核電球閥、蝶閥產品的壟斷供應商江蘇神通,以及海陸重工等企業都將受到利好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