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百年企業,是許多企業的夢想。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在我國,有資料顯示企業的平均壽命7-8年,小企業的平均壽命2.9年,每年有近100萬家企業倒閉。
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何能夠活下來、活得好、活得長,是門大學問。
這方面,日本不愧是我們的榜樣。
小小的日本,竟然是世界上擁有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
這其中,包括建于公元578年的寺廟建筑企業“金剛組”、建于公元705年的“西山溫泉慶云館”、建于1295年的旅館“法師”、建于1296年的旅館“千年湯古”等等,它們的壽命都在1000年以上。
東京商工調查公司近期發表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日本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竟達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將又有4850家將滿150歲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將有會有7568家滿150歲生日,而企業長壽的秘訣就是誠信和不上市。
而在中國,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子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的歷史的老店僅此5家。經過計劃經濟時期的變異,其字號的傳承性其實已大打折扣。
在我國,有資料顯示,企業的平均壽命7-8年,小企業的平均壽命2.9年,每年有近100萬家企業倒閉。
顯然,很多企業都是生于機會,死于變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中國的企業往往患有下列流行病:輕許諾、夸海口、拍胸脯、憑感覺做事的比比皆是,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的企業壽命不長,還有的等到上了一定規模,就想方設法擠進上市的班車,那時錢多了、誘惑多了,于是控制不住的欲望就會促使他們輕率決策、盲目投資、四處出擊,盲目和非理性的行為最終釀成了一幕幕企業經營不善的悲劇,心躁何時才能歸于平靜。
這個時候,不妨學習日本,對我們把浮躁的心冷靜下來大有好處。
看多了許多企業的興衰成敗,無盡的感慨時常在腦海里沉浮跌宕。
我經常應邀在全國各地給企業家講課,在和各地老板們的接觸中潛意識里常會發問一個看似普通其實至今許多老板未必真正能懂的東西。
企業的競爭力到底來自哪里?
說老實話,在這個社會上,如果一家企業僅僅是靠著跟風、追隨、模仿起家,尚未系統的建構自身的核心優勢,也許一時半點會解決相關的溫飽,但大浪淘沙、激濁揚清萬一形勢突變,遭遇到也只能是夭折的命運,不幸就是其典型的標志符。
誠然,企業的競爭力離不開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等特定客觀條件的演變和調整。但更多的是在立足自身的前提下,能否有效把握行情的趨勢運轉能力,同時在審時度勢前提下以整合資源和突破創新為雙翼給自身一個準確的定位,才是考驗企業真正命門的關鍵。
就拿成長型企來說,一段時間以來,我接觸到的許多老板都是面色暗淡,愁眉緊鎖,這幾年由于所處行業的疲軟帶給老板們更多的是身體和情緒反映上的胸悶和心悸。但我認為,這不應該成為被動強調客觀尋找自身退路的理由。即使有也僅僅是空洞的說辭。
因為市場是不相信眼淚的。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于斐老師指出,縱觀國內外市場上的公司,不乏壽命在百年以上的優秀范例,如瑞典的斯托拉造紙和化學公司創于13世紀,日本的住友集團已有100多年的光輝歷史,美國的杜幫公司已近200歲,英國的皮爾·金頓已領風騷171年,中國的百年老店同仁堂依舊生機勃勃……可是對于大多數現代企業,它們的壽命是相當短的,美國大約有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10-12年。
有相當一段時間,我在潛心研究中外長壽企業共同特質和基因時發現一個規律:聚焦和專注就是生產力。就公司而言,人人都是銷售員很重要,但人人都是品牌部更重要。因此,在價值創造前提下,如何構建運營生態體系,如何把用戶作為資產,成為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確立用戶為目標是當前最重要的。
眾所周知,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涉及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物流和銷售以及商品交換,是從原料生產到實現產品價值構成的統一價值鏈系統。由于價值鏈各環節所要求的生產要素各不相同,任何企業都只能在價值鏈的某些環節上擁有優勢,而不可能擁有全部的優勢。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自身抗風險能力的脆弱和實力的欠缺,加上所在行業殘酷競爭使然,行業利潤已經低得慘不忍睹,要求連橫縱合的結盟似乎成了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如何發揮好各環節的優勢資源,體現自身獨到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誠然,企業發展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客觀存在。
喬布斯說:創業時你把你的生命投入進去,而碰到的坎坷真的很難逾越,你會感覺生命在被摧毀,所以大部分人在創業中途放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成功創業者和失敗創業者的差別就在于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