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由三峽集團、金風科技聯合研發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再次刷新紀錄,成為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而這距離亞洲單機容量最大的1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下線,僅僅過去9個月。
翻看中國風機大兆瓦迭代史,其勢頭迅猛讓人驚嘆。近年來,我國自主研發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相繼下線,中國海上風電機組屢破紀錄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本周,《中國正在說》播出由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呂鵬遠主講的《向海爭風 打造海上大國重器》,看海上風電人乘風破浪,鑄大國重器。
呂鵬遠 /Lv Pengyuan
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呂鵬遠長期負責三峽能源海上風電規劃、設計、創新、建設、管理等工作,負責、參與建設了國內首個投入商業運營的海上風電項目、國內首個±40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海上風電項目、國內離岸距離最遠海上風電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呂鵬遠自述:
見證中國海上風電跨越式發展
呂鵬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應該說我見證這個過程,還是無比自豪的。自己的工作能夠與國家發展,能夠與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難道不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嗎?
很多人說國產化的意義是我們成本的降低,我覺得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國產化意味著我們海上風電發展規模化能夠做到多大,海上風電的開發能夠走得多遠。如果還有一些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我覺得這條路我們走不快、走不遠,也走不穩。
陽江風電場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風電場,我們的建設團隊很年輕,我到現場去,很高興地看到80后、90后他們在一線,在海上一待就是幾十天,甚至一兩個月。他們勇于創新,不畏艱苦,為我中華,志建三峽,這種豪邁的氣概、這種甘于奉獻的精神感染著我。
其實我們大家在一起就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海上風電跨越式發展,在國際上要引領,要為“碳達峰、碳中和”這個目標作出巨大的貢獻。
海上風電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上風電資源稟賦突出,我國海上風電資源開發潛力超過3500吉瓦。節目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還為我們解答了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海上風電將發揮什么作用?
秦海巖:到2021年年底,海上風電的全國累計裝機容量達到了2500萬千瓦,全球達到4700萬千瓦,所以中國海上風電的裝機量占了全球的一半。在國外,最早是丹麥在1991年就建了海上風電。我們從2010年開始,10多年來,實現了裝機容量全球第一。
大家知道所謂的碳排放,70%以上是來自我們使用能源,使用傳統的化石能源,比如我們開汽車燒油、火電廠發電燒煤、做飯燒天然氣等產生了二氧化碳,造成了氣候的變化。
我們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就是要把二氧化碳的使用降下去,凈碳排放量降到零就是“碳中和”。我們怎么才能把凈碳排放量降到零?最佳的途徑就是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來自大自然的風、來自大自然的光。當我們從化石能源時代帶入可再生資源時代的時候,發展海上風電,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因為全球在內60%的經濟總量在沿海,70%的工業布置在沿海,75%的大城市在沿海,而且大城市的碳排放占了全球碳排放的75%,而沿海城市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為我們靠西部的風和光,把電輸送過來比較遙遠,成本比較高,而沿海城市守著遼闊的大海,有豐富的海上風資源,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海上風資源來發電,解決沿海城市用能問題,代替煤電廠和天然氣,有助于東南沿海這些發達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今晚21:20
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
即將播出
《向海爭風 打造海上大國重器》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