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儋州洋浦申能電氣風電新能源裝備產業園項目現場,機械轟鳴,處處可見工人忙碌的身影,一派熱火朝天景象,27米高的生產車間初露真容。
站在工地入口處,項目負責人余永芾握著兩幅平面設計示意圖,看著不遠處改造施工中的運輸專用道,對項目的建設前景充滿期待,“有了專用道,我們有信心今年底如期投產。”
一條運輸專用道,為何要有兩份設計圖?事情還得從企業投產計劃說起——根據項目倒排工期,儋州洋浦申能電氣風電新能源裝備產業園項目將于今年底正式投產,從生產線下線首臺海上風電主機設備,按時保質運輸交付給客戶。
專用道的建設和海上風電主機設備的“大塊頭”密切相關。“你看,這是我們公司生產的主機設備,看著就像是小山一樣。”打開手機中的圖片,余永芾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他所在的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不同型號的設備情況,其中貨車載著最大型號的主機,總重量近700噸,長、寬、高分別是31米、9米、16.5米。
堵點在于現狀道路通行能力不能滿足企業風電主機設備出廠交付需求。例如,運輸途經的洋浦大道和嘉陽路132千伏和220千伏高壓線纜,離地高度8.5米,而企業運輸設備需要扣除安全距離的高度為16.5米。此外,產業園門前的小路長73米,寬度才5米。
查到了堵點,還要“破難題”,而改造道路建設專用道,是個系統的大工程,怎么辦?今年9月,儋州開展“萬名干部下企業”服務行動,為加快破解項目投產堵點帶來新的契機。
讓余永芾欣喜的是,他跟儋州市科技和工業信息發展局項目服務專員宋立武反映后,事情很快進入解決堵點的“快車道”。為解決這個難題,儋州市政府(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成立工作專班,宋立武所在的儋州市科工信局牽頭,聯合該市城管、公安、財政、供電等相關部門,深入項目一線現場辦公,及時問需于企業。經過深入調研論證,該工作專班敲定由政府投資1000余萬元改造現狀道路,為企業建“專用道”。
敲定改造方案后,宋立武經常聯合相關部門人員跑項目工地,“專用道”建設有序展開——從產業園項目出發,經過規劃路、濱海大道、嘉洋路、吉浦路、瀚洋路,連接國投洋浦港5號大門,全長6.3公里。沿線道路需要改造電線7條,交通設施改造19處,道路綠化改造2.7公里……對照這份設計圖,各部門協同發力,實施改造,計劃11月底完工。
改造推進中,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今年10月,余永芾發現,該“專用道”涉及多條“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高壓線纜,不少電力設備還需要從島外運來,遷改耗時較長,可能會超過原定完工時間,影響到今年底投產目標。“這是客觀原因,不得不延期,我們企業也非常理解,相關政府部門都在全力以赴推動盡快改造完工,一心想著為企業盡快解決問題。”余永芾說。
在集團總部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及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換位思考,積極作為,準備自己投入500余萬元建設一條“臨時道路”,滿足年底如期投產交付應急要求。一條企業主投的臨時專用道的平面設計圖出來了,經過政企會商研判后,這是目前滿足投產計劃的“最佳臨時備用方案”,目前,臨時道路已經開工。
“在儋州洋浦落戶項目,政企良性互動,既‘親’又‘清’,目標一致,都想方設法為項目順利投產盡最大努力。”余永芾介紹,該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0億元,正式投產后,每年能生產100臺海上風電整機設備,可滿足1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年產值約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