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印發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顯示,廣東是海洋經濟大省,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1年領跑全國。為建設海洋強省,下一步,廣東將積極布局海洋潛力產業。
《規劃》指出,要跟蹤國際海洋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儲備一批發展潛力巨大的項目及技術。其中在能源領域,廣東將主攻深海油氣和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
根據《規劃》,廣東將推進省部合作,引進國內外深海研究力量,研究解決南海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采、儲運等領域的技術難題,為南海油氣資源開發做好技術準備。同時,支持廣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地建設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及裝備研究、生產基地。
對于近來備受關注的可燃冰開發,廣東亦有謀劃。《規劃》明確,支持開展可燃冰勘探工作,調查天然氣水合物空間分布、資源狀況和環境效益,發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技術,重點跟蹤可燃冰開采與環境保護及儲運技術,鼓勵開發新型開采裝置,探索進行海上試采,逐步開展商業化開采。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領域,《規劃》鼓勵開展海洋能資源普查,建立國家、地方和企業共同構成的多層次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模式,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實施示范項目帶動,推動海洋能產業化。
具體落實方面,該省將圍繞海上風電、海洋能技術研發,重點支持海洋風能和波浪能等新能源開發。積極發展海上風電,到2020年,海上風電力爭建成投產100萬千瓦以上。同時,科學合理把握開發建設和生態保護的尺度,探索合適的開發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促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鼓勵在深遠海建設離岸式海上風電。
在此過程中,《規劃》強調,要依靠科技進步降低風電成本,大力發展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形成海上風電研發設計、制造施工、運維等一體化上下游產業鏈。
為實現上述目標,該省將開展多個產業工程。例如,在萬山群島等條件適宜的海島,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試驗基地和智能電網示范工程,開展集風能、太陽能、波浪能發電等為一體的海島獨立電力系統應用試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