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批評中國風電產能過剩,并點名批評甘肅酒泉所建的千萬千瓦級電站,而酒泉當地官員近日通過媒體駁斥了這一說法。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風電產能的確存在過剩,官方亦予以承認。
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批評中國風電產能過剩,并點名批評甘肅酒泉所建的千萬千瓦級電站,而酒泉當地官員近日通過媒體駁斥了這一說法。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風電產能的確存在過剩,官方亦予以承認。
不過風電產業最蹊蹺的現象在于:這個配套電網至今不完善、大量設備閑置、上網價格被壓低的產業,是如何一再吸引大型央企、地方政府擠破腦袋也要進入的?
政策信號:這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批評中國風電產能過剩,并點名批評甘肅酒泉所建的千萬千瓦級電站,而酒泉當地官員近日通過媒體駁斥了這一說法。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風電產能的確存在過剩,官方亦予以承認。
不過風電產業最蹊蹺的現象在于:這個配套電網至今不完善、大量設備閑置、上網價格被壓低的產業,是如何一再吸引大型央企、地方政府擠破腦袋也要進入的?
2003年前,風電發展緩慢
一個人裝修房子,當衛生間的所有衛浴設備都安好后,卻突然發現沒有打通下水道。風電產業就處于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大量風電場建成后,卻苦于找不到接入電網,產出無法送到用戶手中。這種尷尬顯然不是無知與疏忽大意能解釋的。
實際上在2003年之前,我國的風電產業發展都還處于平緩狀態。1985年,我國開始相續引進丹麥、德國等國家的風電設備,但只是小范圍試點。1995年,原電力工業部曾提出2000年風電裝機量達到100萬千瓦的目標,但2004年卻只完成了76.4萬千瓦。可僅一年后,這個數字就變成了126萬千瓦,4年后突破894萬千瓦。而如今內蒙、甘肅等省的胃口已經奔向千萬千瓦去了,甚至連云南這樣不具備風能優勢的省份也上馬項目。
04年前后,政策刺激下瘋狂上馬
2004年前后是中國風電產業的轉折時刻,相續有政策利好釋出。在“十一五”的風能指標計劃中,國家計劃推出1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而發改委亦打破特許,下放了5萬千瓦級以下項目的審批權,這實際上給地方開了一個口子,很多地方政府將風電項目拆分成若干個小于5萬千瓦的項目,以此逃避審查。據報道,內蒙古一地方政府就將一片40萬千瓦的風電場,拆分成8個4.95萬千瓦的風電場核準給同一家公司開發。
地方熱衷風電項目最重要的原因,是2006年國家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其中對風電項目的扶持多少有過頭的嫌疑,該法要求:電網企業應當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為了支持新能源發展,新能源發電的上網電價也比傳統電源要高。這種扭曲價格的政策行為,給予了風電投資者們極強的信心。產多少賣多少,這是天下最大的好事。
雖然虧損,但仍趨之若鶩
風電突然“發力”始于2005年國家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這部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給風力發電產業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各大公司像跑馬圈地,一窩蜂地上,爭項目、爭設備。趨之如騖的投資者在招標時亮出“跳樓價”,使很多風電項目仍處于虧損狀態。
風電產業政策有著極強的計劃色彩,這使得國內不少風電廠距離電網都有數百公里的距離,管道建設需要費用。高額的輸電成本和低廉的買電國家定價,電網巨頭們對此自然沒興趣,因而政策優惠就很難落實到風電企業上。
根據2009年電監會《中國風電發展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多數項目等效滿負荷運行小時數遠低于設計值,但這仍未能阻止風電熱。據悉,山東魯能、三峽等大型國企都有意將風電作為未來重要業務。而內蒙古更制定了2010達到500萬千瓦的目標,有意思的是中央對內蒙的規劃才100萬千瓦。
碳交易:新的救命稻草?
“清潔發展機制”讓風電再熱?
是什么原因驅使它們去做這筆看似無利可圖的買賣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國際間碳交易。在全球減排的趨勢下,中國風電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2005年開始的“清潔發展機制”,是京都議定書下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彈性機制。因為有些發達國家不愿降低生活標準,且通過技術減排的空間已經很小,于是該機制允許一些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來抵消自身的減排指標。具體而言,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項目能得到認證并證明其達到了減排效果,便能得到減排認證,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等于一個減排認證。而發達國家為每個減排認證所支付的價格在10到15美元之間。
據分析,中國已成為這項機制最大的受益者,共獲得了1.53億碳信用額,占到了“清潔發展機制”所發放認證的一半以上。中國眾多企業從中獲利,比如重慶市的企業,截止去年底,該市企業得到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總量為184萬噸,以時價計便可獲得碳交易1.25億元,除此之外,他們還有30個項目近860萬噸的減排量正在等待聯合國認證,這筆錢共值5.85億元。而重慶并非申請獲得碳交易最積極的省份。
中國風電從減排中嘗到“甜頭”
風電行業作為新能源產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創收機會,實際上行業內對此也毫不避諱,在行業網站中國能源網的一篇報道中,文章開宗明義寫到:投資新能源項目,不僅利于環境,還能通過碳交易創收。該文介紹:浙江省第一個大型風電項目——慈溪風電成為新能源“綠色效益”的受益者。該風電場已累計發電7000萬千瓦時,碳交易創收約445萬元。
在具體執行中,該廠的減排量計算,是以廠實際發電量作為依據,據測算,慈溪風電場一期風電項目全年可發電1.1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燃煤火電比,每年可節約標煤3.1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9萬噸,節約淡水27萬立方米。換一句話說,在單位產量所獲得的減排量不變的情況下,你的產量越大,獲得的減排量就越大,碳交易的收入就越多,這無疑有利于中國風電業的建設熱情。
在許多風電行業網站中,探討企業如何從碳交易中獲利的專題文章還有很多,可見中國企業對此的熱衷。
風電——受熱捧的“虧本”生意(3)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來源:網易新聞 2017/6/2 9:05:19 我要投稿
關鍵詞: 風電產業 風電消納 風電
6月 售電研討會(第十一期) 聚焦售電側改革 分享售電實戰經驗
7月 電動汽車及充電樁高峰論壇,共探新能源汽車發展新機遇
聯合國指責中國企業騙取資金
從各種新聞報道來看,中國部分電企進入“清潔發展機制”的目的本末倒置,“清潔發展機制”的一個原則是,該項目必須證明在沒有外部投資就不會開展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認證。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給中國提供資金,目的是幫助中國發展本來不能發展的節能產業。但中國部分企業卻將國外資金當成了發展風電的一個補充或投資,甚至借此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