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縣長興鎮潘石村的龔先生日前致電“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稱長興北部沿岸地區的風力發電機組在運行時,產生的“嗚嗚嗚”噪聲,影響了他們一家人的正常休息。尷尬的是,龔先生家距離最近的一臺風機約320米,恰好超過了300米的噪聲防治區域,因而沒能享受到安裝隔音窗的“福利”。龔先生說:前后20米,噪聲能差多少呢?他認為噪聲防治,還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風越大風機聲越吵7月5日,記者前往崇明長興潘石村了解情況。
車行在潘園公路上,遠眺北側沿岸,能清晰地看到一排“風車”聳立,景致壯觀。在龔先生的指引下,記者沿著潘石北路一路向北,走到路的盡頭就是龔先生家所在的潘石村11隊。此時,岸線上的這排風車已近在眼前,與東西向排列的村民房子平行,中間僅隔著一片田地。從居民房子處看過去,一臺臺風機之間,間隔頗有些距離;巨大的風車葉片下方,能清晰地看到立柱上寫著“申能新能源”的字樣。可是,當天天氣燥熱,并沒有什么風。記者目力所及,幾臺風機葉片均紋絲不動。幾名聞訊趕來的村民告訴記者,直至記者趕到之前的一個小時,風機都在正常轉動。7月4日晚上,風挺大,風機吵了一宿。從幾位村民口中得知,通常風力達到三、四級時,風機就會工作。轉動時,會傳出一種低頻的噪聲,有村民形容為“嗡嗡聲”,有居民則描述為“嗚嗚聲”,與飛機飛過的聲音很相似。偶爾,還會夾雜著葉片隨風向調整發出的“吱吱聲”。離風機最近的兩排房子聽得最清楚。白天尚好,而農村的晚上異常安靜,噪聲聽起來尤其真切。加上整晚不停,吵得人非常煩躁,尤其是年紀大的,無法入睡。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島上有季風,是風力發電的“高峰”,也是噪聲的“高峰”。
村民告訴記者,風小的時候尚能忍受,風越大聲音越吵。風大的時候,風機聲、風聲,“嗚嗚的,就像有架飛機在頭頂盤旋……”界線劃定依據是環評村民告訴記者,潘石村、建新村附近的這批風機是2014年7、8月份開始運轉的,當時就出現了噪聲。不過,村里稱這些風機尚在調試,噪聲問題等正常運營了會有個解決方案;而且,支持綠色環保,也是大家應該做的。2015年,村里告訴大家,風力發電項目的建設方申能集團將為風機周邊300米范圍內的村民安裝隔音窗。
龔先生指著村里一條東西向的水泥小路告訴記者,這條路大約就是300米的“界限”所在處。路以北的村民家,大多數被圈進了隔音窗的安裝范圍。一路之隔的南側,村民則無此待遇。記者在現場看到,路北側,距風機300米范圍內的人家稀稀拉拉并不多;而路南側,村宅相對密集。站在龔先生家朝北側看過去,可見一左一右兩個風機,中間一片農田,毫無阻隔。左側的,看起來近一些,龔先生告訴記者,這個距離大約為320米,恰好超出了300米范圍。“就差這么點距離,中間又沒啥遮攔的,你說噪聲會有明顯區別嗎?”記者找到了長興鎮規劃環境建設保護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之所以圈定300米,并非是“拍腦袋”,而是有依據的,依據是這個風能項目的環評批復中,將風機周圍300米范圍列為“噪聲敏感區域”。
并且,上海其他區域的風電項目采取的也是類似的降噪措施。2015年上半年起,申能集團就開始落實環境敏感區域內的降噪措施,共涉及長興鎮11個村,目前已為115戶村民裝上了隔音窗。噪聲監測將進行第二輪由于認為300米“一刀切”不合理,今年起,龔先生以及部分路南側一排的村民多次投訴,希望能考慮實際情況,幫他們也裝隔音窗。在與村民多次接觸后,長興鎮日前提出了解決方案:在300米范圍外,對村民反映較為集中的區域選點,進行噪聲監測。如果超過白天60分貝、夜間50分貝的標準,將與300米范圍內一視同仁。
村民們對這一方案表示認可。在崇明縣環保局的安排下,6月30日,環保部門已對潘石村、建新村、創建村等村區域的11個監測點進行了噪聲監測。報告將在7月11日出來。崇明縣環保局表示,到時候將根據監測結果,如果噪聲超標,立即協調申能公司安裝隔音窗。如果不超標,也將做好相關村民的思想工作。不過,在采訪時,一些村民反映,6月30日這一天風力并不大,不能說明噪聲擾民的程度。據了解。對此,長興鎮規保辦也承諾,愿意與村民們協商,再選個風大的日子進行噪聲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