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以各國泛在智能電網為基礎、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是破解化石能源困局,實現能源、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治本之策。”3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濟師、國家電網公司西南分部主任王抒祥,參加全國政協科技界聯組討論會間隙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將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
全球能源互聯網實質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特高壓電網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網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電構成,輸送容量大、距離遠、效率高、損耗低,輸送容量和距離分別可達1500萬千瓦和5000公里,全球各大洲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都在特高壓電網的配置范圍內。王抒祥表示:“全球清潔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僅開發其中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能源需求,是未來全球能源互聯網輸送的主導能源。”
王抒祥認為,目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已具備技術和清潔能源經濟性提升兩大重要基礎。首先,特高壓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也是中國為數不多、世界領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成果;其次,清潔能源經濟性顯著提升,預計202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成本均可降至0.35元/千瓦時,儲能電池有望在未來5年能量密度提升到目前的5倍,成本降低到目前的1/5。清潔能源經濟性和競爭力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過化石能源。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作用重大。”王抒祥表示,對中國而言,可保障能源供應,有力促進西南水電、“三北”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發展;有效減少中東部電煤消耗,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拉動經濟增長,每年可拉動GDP增長約0.6個百分點,提供就業崗位140萬個左右。對世界而言,可根本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2050年全球清潔能源比重可達到80%,每年可替代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1990年的一半;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增進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推動開發非洲、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清潔能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人類和平,讓世界成為能源充足、天藍地綠、亮亮堂堂、和平和諧的地球村。
據王抒祥介紹,今年“兩會”期間,他提交了兩個提案,其中之一就是《關于將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提案。
他建議,一是將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在國家層面組織推動,制定行動計劃,將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形成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推動建立以中國主導的全球合作機制,加快突破先進、高效、安全的清潔能源發電技術、柔性輸電技術、儲能技術以及大電網控制和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