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2016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表示,2016年將力爭風電新增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
經過近10年的發展,2015年中國風電并網裝機超過1億千瓦,居全球首位,風電累計裝機占全球裝機比例已達25.9%。風電的迅速發展不僅向中國各地輸送了綠色清潔能源,同時也催生了中國風電產業鏈的繁榮發展。與此同時,風電運行消納矛盾也日益突出。
消納矛盾仍將突出
“大規模新能源消納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新能源消納問題更為突出。我國風電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難以就地消納。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低。加之近兩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電力增速減慢,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2016年新能源消納矛盾將更加突出。”國信產業研究院新能源行業分析師趙亦鋒告訴本報記者。
隨著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能源需求迫切需要轉型。由于風電在新能源中相對成熟,使得我國風電發展還有巨大空間。不過,盡管規模增長迅猛,風電產業增長質量仍堪憂。數據顯示,新疆2015年上半年限電約28.8%,2015年三季度限電也超過30%。西北和東北地區仍然是棄風限電最嚴重的地區。反映到企業層面則是具有穩定電費收入的電站資產遭受補貼拖欠和棄風限電等問題,資產質量下降成為燙手山芋。
“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輸送消納問題,預計將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穎此前表示,在電力需求增速下降、新一輪電改啟動的背景下,新能源和傳統能源體系矛盾更加復雜。因此進一步深化電力市場改革,成為解決更大規模風電并網消納挑戰的必由之路。
“要解決消納矛盾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多措并舉,推動新能源又快又好發展。”趙亦鋒表示。
在趙亦鋒看來,電源、電網、負荷是影響新能源消納的三個方面。在電源環節提高電源靈活性,在電網環節擴大電網范圍,在負荷環節實施需求側響應、增加用電需求,是實現我國新能源高比例消納的三大重要途徑。
因此,趙亦鋒建議,一要加強頂層設計。當前正值編制國家“十三五”能源電力規劃的關鍵時期,建議統籌新能源與消納市場,統籌新能源與其他電源,統籌電源與電網,改變過去各類電源各自為政,只發布專項規劃的做法,實現電力系統整體統一規劃。
二要建立市場化機制。落實國家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相關要求,合理確定政府、發電企業、電網企業和用戶等各方主體在新能源消納中的責任和義務,建立有利于新能源消納的市場化機制。
三要優化調峰電源管理。合理控制供熱機組和自備電廠發展規模,明確自備電廠參與系統調峰的相關要求。
風電將迎來發展契機
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規模日益壯大,累計并網容量已過億千瓦,風電成為僅次于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來源,隨著國家不斷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以及加強國際合作,未來幾年風電產業將持續向好。
2015年以來,國內風電行業迎來一系列利好消息,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碼。風電整體環境利好體現了國家繼續推動和大力支持風電發展的決心,這對提振行業發展信心將起到巨大作用。從國際來看,“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實施也將助推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達64個,風電等電力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
“伴隨著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及‘一帶一路’的戰略東風,我國風電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秉承‘綠色、循環、低碳’理念的中國能源將把握時機,乘風破浪,發揮集而成團、協同一體化、完整業務鏈的優勢,積極融入這場綠色、可持續的能源革命大潮,推動風電和新能源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趙亦鋒表示。
在趙亦鋒看來,2016年對于中國風電行業來說將是挑戰大于機遇的一年。2016年元旦開始,風電機組、風機發動機零件、風電設備零件進口關稅稅率將由8%、8%、3%下降至5%、5%、1%,關稅降低一方面利好我國國產風電設備,使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將使進口風機與國產風機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國家在政策層面將弱化裝機規模目標,推進風電合理開發。政策中補貼退坡明確,國企或將成為堅守風電行業的最后主體。
不過,趙亦鋒強調,我國風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從這個角度看是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但是,離我們變成風電強國卻有不小的距離。
趙亦鋒認為,我國風電大而不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風電行業發展起步晚,起點低,用幾年時間趕上發達國家十幾年的發展規模。比如在風電設備方面,核心技術薄弱,中國除了幾家領先的整機企業外絕大部分還是從國外引進技術,用許可證的方式進行生產,這對后續的研發和技術升級有很大制約,核心競爭力還沒有形成。
二是市場機制不健全。風電在中國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成績,這其中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引導,行業還處于“扶著走”的階段,行業發展市場驅動力偏弱。
三是風電企業的經營觀念意識有局限,“走出去”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還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