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歐能源科技研發力量,加強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和解決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裝備有關重大問題。”德國當地時間12月10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出席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時發出如此呼吁。
“凝聚中歐能源科技研發力量,加強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和解決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裝備有關重大問題。”德國當地時間12月10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出席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時發出如此呼吁。
劉振亞說,今年9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大發展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此次召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是繼11月中美研討會之后,召開的第二次技術裝備研討會,目的是要“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
中歐共解全球風電等能源互聯技術裝備難題
人類發展需要全球能源互聯網
劉振亞在演講中表示,隨著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帶來三大嚴峻挑戰:一是資源緊張。按照目前開采強度,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僅能再開采110年、53年和54年。二是環境污染。全球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從1965年的51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14年的159億噸標準煤,在生產、運輸、存儲、使用的各個環節對大氣、水質、土壤、地貌等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三是氣候變化。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1℃。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57%,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能源碳排放,到本世紀末溫升將超過4℃,帶來冰川融化、海面上升、糧食減產、物種滅絕等災害,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
據了解,過去20年來,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世界主要經濟體持續談判,采用碳定價、碳交易等方式解決問題,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以年均2%的速度增長。由此,劉振亞認為,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實施“兩個替代”:即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消費實施電能替代,清潔發電,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實現清潔能源占主導。
新世紀以來,以清潔低碳為特征的新一輪能源變革蓬勃興起,清潔發展成為大勢所趨。2000~2014年,全球風電、太陽能發電年均分別增長26%、45%,遠遠超過煤炭3.6%、石油1.2%、天然氣2.5%的發展速度;中國年均增速分別達49%、68%。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新能源技術進步和發展勢頭都比預期更快更猛。全球清潔能源豐富,僅開發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從2015~2050年,全球和中國只需分別保持12.4%、13%的增速,到2050年即可實現清潔能源比重提高到80%以上的目標。電是清潔、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在能源系統中處于中心地位,一次能源都可以轉化為電能,終端能源都可用電能替代。
“要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保障能源可持續供應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構建一個全球能源優化配置的平臺,即全球能源互聯網。”劉振亞說,所謂全球能源互聯網,即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全球互聯的強大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
劉振亞認為,在全球能源互聯網要素組合中,特高壓電網是關鍵——特高壓電網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構成,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骨干網架;智能電網是基礎——智能電網集成了先進輸電、智能控制、新能源接入、新型儲能、信息網絡等現代智能技術,靈活性和適應性強,能夠滿足清潔能源和分布式電源接入、智能設備即插即用和智能互動服務等需求;清潔能源是重點——北極風電、赤道太陽能發電(“一極一道”)和各洲各國集中式和分布式清潔發電是未來全球能源互聯網輸送的主導能源。
推進全球能源互聯要分“三步走”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總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國內互聯階段、洲內互聯階段和洲際互聯階段。”劉振亞說,從現在到2020年,加快推進各國清潔能源開發和國內電網互聯、智能電網建設;到2030年,推動洲內大型能源基地開發和電網跨國互聯;到2050年,加快“一極一道”能源基地開發,實現電網跨洲互聯,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屆時,全球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達到80%,每年可替代相當于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上世紀90年代初排放水平的一半,可以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能夠增進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將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解決缺電、消除貧困,縮小地區差異,減少國際爭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讓世界成為一個能源充足、天藍地綠、亮亮堂堂、和平和諧的“地球村”。
劉振亞認為,在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中,中國和歐洲將成為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