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新能源種類中,核電與風電的占比最大。根據中電聯的2014年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核電、并網風電發電量分別為1262億千瓦時和1563億千瓦時(遠超太陽能發電的231億千瓦時),風電連續第二年超越核電成為繼火電和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有人說,下一個能源時代是屬于新能源的。
也有人說,下一個時代最有潛力的新能源是風電,沒有之一。
要我說,下一個時代屬于新的能源形態。
比如煤炭,我們不是要放棄,而是改變它粗放的使用,要高效潔凈的利用。
比如石油,再比如,水電。
在目前的新能源種類中,核電與風電的占比最大。根據中電聯的2014年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核電、并網風電發電量分別為1262億千瓦時和1563億千瓦時(遠超太陽能發電的231億千瓦時),風電連續第二年超越核電成為繼火電和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往遠點看,根據國家能源局擬定的十三五風電發展框架,風電2020年的裝機目標是2億千瓦,是當前裝機容量的1倍,新增裝機更是近十年風電裝機的總和。
然而,這僅僅是讓風電從2.6%的發電占比升至6%左右,而開啟一個新的能源時代,比如效仿德國、丹麥,風電發電量可以達到20%或者更多,所以說,中國的下一個能源時代,風電舉足輕重。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前景和規模,發展之路卻并不平坦。一方面,較好風資源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當前主流技術的天花板開始顯現。
走到現在,風電領域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整機功率越來越大,風機越來越重,葉片越來越長,當一個個10兆瓦左右的大風機豎立在海上的時候,問題開始密集出現了:我們是不是需要這么大個兒的風機?再往下發展更大功率的風機,如何解決重量和長度的問題?未來的風機,應該是個什么形態?
這也是中國風電下一個五年,或十年要考慮的問題。
在這里,先講一個和五年有關的“故事”。
記得2009年左右的時候,一個風電業內人士給我介紹了一家風電企業,他說,你關注下一個叫遠景能源的公司,他們的玩法和其他風電企業很不一樣。
那是一個國內所有風電企業還在拼命制造和跑馬圈地的時代,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都掌握在老外手里,遠景的不一樣在于其一開始即定位于推進核心技術自有化,并啟動了智慧風場和格林威治平臺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