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場、風電場融為一體,既減輕了風電場建設用地的壓力,又將鹽田資源保護了下來。”福能新能源公司總經理沈龍山告訴記者,“在既有的空間上,實現了經濟價值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風電場占地的最大特點,是“散”。“風車”分布在眾多的點上,且每座風電場需配升壓站。那這塊土地,有沒有集約節約的可能?
在莆田后海,由福能新能源公司建設的全省首個風電場集中控制中心,已于去年8月投入使用。依托信息化手段,中心不但負責后海風電場48臺風機所發電量的升壓,還可覆蓋公司在莆田境內的12座風電場,實現遠程的監控、管理。這其中,甚至囊括了80公里外的仙游草山風電場。
“原來每座風電場需要8至10人值守,現在通過信息化手段集中管理,16人就可以管好13座風電場。而別的升壓站實現無人值守后,可以省去建設用地至少三分之一。” 沈龍山說。
據了解,更多區域風電場的集控中心建設,正在規劃中。
在人多地少的沿海探索集約用地,而未來,“風車”入海上山將成為新時尚。
去年底,莆田平海灣50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獲正式核準,成為福建首個獲批建設的海上風電場項目。“據初步估算,全省近海風能資源是沿海陸上風能資源的3至4倍。而且,發電效率更高,發電量也更大。”在中閩能源投資公司董事長林崇眼里,海上將是大規模開發風能資源的更大寶藏。
同時,我省還將在平潭、漳州、寧德建3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并另有5個項目列入核準計劃。
同樣是在去年底,福建首座內陸風電場——仙游草山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風電場,年發電量相當于一座中型水電站。而其作為先行者的意義,或許將更為凸顯。
入海上山大踏步,福建的風能資源開發,將打開一片新天地。
鳥兒飛,植被復,景相宜
“身高馬大的我,干活干凈漂亮。一旦身邊有風來臨,‘捕風耳’立刻判斷風向,命令‘脖子’自動調整方向……”這是莆田秀嶼區東莊前云小學一位五年級學生在作文《“大風車”的自述》中的一段話。
在孩子們的眼中,那一排排巨大的“風車”和徐徐轉動的風輪,無疑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風電本身是生態產品,但在開發過程中,往往需要修路、砍樹,特別是隨著風電場建設規模的擴大,也會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行走在福清嘉儒風電場,不時可見白鷺翩飛。
“風電場的選址都避開了候鳥的主要遷徙路線和棲息地,避免對候鳥的繁殖遷徙造成直接影響。”中閩(福清)風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鄢波說,風機之間保持了足夠距離,在陸上相距400米,在海上則是前后約1000米、左右約600米,為鳥類飛行留足了空間。
“投建陸上一個風電項目,在水土保持、植被恢復上的配套投資要500萬元左右。”沈龍山告訴記者,“開發時就要有保護意識,把破壞盡可能降低。比如挖路時先清理表面的草皮放在填方處,這樣長得又好又快。再比如,雖然每臺風機都要在地下4米澆筑直徑達24米的承臺,但承臺上面蓋上1米多厚的土層后,還可以搞綠化。只要邊建設邊恢復,撒草籽、種草皮、栽苗木,一般3年內可以完成植被恢復。”
“生態產品要發揮最大生態價值,關鍵在事先如何防范、事后如何恢復,使生態溢出效應大于損失。”林崇說。
湛藍的海水,映襯著陽光。后海風電場一排排“風車”,早已成為后海墾區如畫美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還真別說,大風車替我們招徠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后海漁村餐飲部負責人曾亞木說。垂釣、踏浪、觀景、嘗鮮,因為有了遠近之間的“風車”,更顯露出盎然趣味。
“風車”作伴景相宜。后海風電場向北百來公里的連江黃岐半島上,有一座省投資集團開發的北茭風電場。連綿青山之間,矗立著24臺“風車”,與海灣海島、漁村漁排、碧海藍天交相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畫卷。
因為此處是“肉眼觀馬祖”的最佳位置之一,連江縣還將北茭風電場列進了兩大工業旅游品牌。
有了“風車”,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