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憂
雖然在江克宜眼里,深電能公司僅是小公司,不希望被過多關注,但是面對新電改可能帶來的龐大蛋糕,分享主體正是無數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所以,作為首個注冊成立的民營售電企業,江克宜的深電能公司的運營模式和命運便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北京科銳在河南成立的新公司也是如此。
兩個吃螃蟹者此前均有著不一般的背景,這也讓很多民營企業不禁有些打退堂鼓。
業內專家也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雖然這是民營企業進入“分羹”,但是此次電改并未在體制頑疾上發力,僅在生態圈外圍動刀:售電多元化、交易中心相對獨立等目標,可能都因未涉及體制改革無法有效實質性推進。后續甚至出現一些靠背景和關系的企業“分羹”蛋糕,發生權力尋租的事情。
早在2002年制定的上萬字“5號文”電改方案提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四步改革措施,彼時至今僅完成了第一步。于是多年下來,電網公司卻真的猶如“一張網”般橫亙在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之間,形成獨買獨賣的格局,打破電網壟斷呼聲此起彼伏。
經過激烈的博弈,此次電改方案的核心最終定為“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即在2002年電改方案基礎上,在進一步完善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開的基礎上,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繼續深化對區域電網建設和適合我國國情的輸配體制研究,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進一步強化電力統籌規劃;進一步強化電力安全高效運行和可靠供應。
不過也有參與電改討論的權威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目前來說,電改只能走到這一步,難以再向前了,而且拆分電網和調度獨立并非理想的改革之舉,新電改試圖通過市場化等機制培育新的生態圈,這不失為一種可以落地的好辦法。
2月23日,9號文第一個配套文件花落清潔能源,文件提出從年度電力電量統籌規劃、加強日常運行調節并充分運用利益補償機制、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三大途徑來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和發展,并多次提到“優先預留”、“公平公正”、“優先滿足”、“鼓勵發展”,表達了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充分支持態度。
這讓多年消納難的夾縫中生存的新能源企業心里有了一絲期待,“公司在西部內蒙古和新疆等地投資的大型地面電站,能否不再總是‘曬太陽’?”
平安證券能源金融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頗為心痛的是,一度電的綜合成本包括發電成本和輸配電成本,而對于光伏發電來說,發電成本僅占30%,其余70%都是輸配電成本,一度電從新疆輸送上海,火電輸送成本僅為0.2元左右,而光伏則是火電的5倍,輸送損耗是火電的4倍。如就地消納,則光伏發電成本將大大減少。但此前統一并入電網的強制政策成為了上述情形難以實現的一道坎。
不過王海生慶幸,分布式能源將會隨著售電側放開而迎來較大的利好。
不過,秦海巖坦言,文件有助于棄風棄光棄水等問題解決,但由于電網調度角色定位沒有根本改變,發電權益評價體系的建立就會遇到困難,所以“意見”在操作層面還有很多需解決的問題。再好的機制也無法解決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因此從本質上進行體制改革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