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中國成為全球大國、重構特定區域內國際秩序的政治戰略,具體操作上則是區域經濟合作,能源是其中一個重要支柱。中國在能源消費中心東移的新格局下,如何通過油氣管網、輸電走廊、能源通道、能源金融、多邊能源合作平臺和亞洲能源安全觀等基建與渠道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值得研究。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為了貫徹落實這“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工作總要求和能源發展戰略,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點出六個能源行業重點推進的方向。其中“加強能源國際合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跟“一帶一路”環環相扣。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表示需要“擬訂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行動計劃,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能源資源富集省區為重點,研究打造綠色能源示范帶、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示范帶。”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其潛在的合作契機和投資風險存在于經濟金融方面,也存在于政治外交等方面,更關系到中國在區域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角色、話語權和能否制定有利的規則。如要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其中三個必須把握的關鍵問題是:第一,新能源格局契機里能源產業的金融合作;第二,周邊地區能源通道的基建網絡支點;第三,借鑒現有國際能源機制制定我國為主導的區域合作規則。
重視新能源格局契機里能源產業的金融合作
從世界能源格局變化來說,全球油氣產量不斷提高,供需關系變動,油價震蕩,而歐佩克為了保住市場份額而不減產,更令油價快速下滑,影響了美國頁巖氣和歐洲新能源發展,也沖擊了俄羅斯經濟。同時,在能源消費中心東移的趨勢下,俄羅斯面對美歐的金融和能源制裁,也改變其能源戰略,逐步將發展中心轉移向亞洲。如果說石油是國際政治經濟里的權力象征,那么天然氣在未來這種特質更加明顯。天然氣近年發展迅速,液化天然氣(LNG)更打破了天然氣市場的區域局限,令天然氣市場國際化,跟石油和煤炭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新能源格局正在形成,也為中國“一帶一路”能源戰略帶來了新的金融合作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能源戰略的實施,需要建立成熟的能源金融體系,這關乎推動能源資源投資的強度、全球能源定價中的話語權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金融體系能把能源上中下游領域的能源開發中心、加工煉化中心和市場中心整合在一起。中國能源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盡管很難與西方國家相比,但在“一帶一路”上能有所作為。中亞、俄羅斯和亞太國家的能源金融制度也不完善,而俄羅斯在金融和能源上逐步依靠亞洲,加上能源消費重心東移,令中國有空間和條件建立自己的區域能源市場,提高油氣貿易本幣結算規模,并在天然氣貿易中用人民幣結算,爭取能源定價話語權,進而影響亞洲的能源金融體系。
建立能源金融體系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透明度高、具競爭力和監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市場,共同維持能源市場穩定,而這樣的體系和市場需要能源合作和完善能源治理原則等來支持。
打造“一帶一路”周邊能源通道的基建網絡支點
周邊國家是中國打通“一帶一路”大脈絡的第一步,也是外交上必經之地,更是維護能源安全的支點。中國能源安全對外有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條通道,“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有豐富能源資源,地緣位置亦非常重要。中國應該依托“一帶一路”對俄羅斯、中亞、東南亞、歐盟等主要區域的輻射效應,塑造周邊地區的區域市場,然后建立能源自由貿易區,最終建設國際地緣戰略伙伴。中國現有的涵蓋中亞、中俄和亞太的能源合作尤其重要,這些地區是中國把能源合作輻射到“一帶一路”的關鍵起點,并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