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吹走霧霾,天空高遠透藍”,有人用這樣詩意的句子,描述這幾天北京出現的“兩會藍”。
“兩會藍”
全國兩會會場上,如何治理霧霾依然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有來自北京的代表說,京津冀地區是治理霧霾的重點,目前北京常見藍天、沙塵暴也減少了,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而就在昨晚北京空氣質量指數顯示為“良好”的同時,上海市環境保護局的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卻顯示最近24小時AQI“輕度污染”。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說,空氣質量不能只看一兩天的數據,要看一年內有多少天空氣質量達到優良,這是一場持久戰。
這場“持久戰”怎樣打?代表委員們說,治理前,先要弄清霧霾成因;要推進綠色技術創新,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推廣清潔能源;還要區域共治,突破“一城一地”模式……
控煤控車都不治本 先要弄清霧霾成因
馮丹龍委員帶來一組數據:2012年中國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國,占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2013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且大氣污染呈現地區污染抱團的趨勢,如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區的強霾污染。這些都為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實現快速增長形成挑戰,也構成了中國經濟實現包容、可持續增長的巨大障礙。
一些霧霾嚴重的城市,陸續實施控煤、控車、控油、治污等必要措施。對此,賈康委員提到,用這些簡單化行政手段進行治理,不僅容易引發社會矛盾,而且治標不治本。因此,談論治理前,先要搞清霧霾的成因。賈康說,霧霾的成因與我國國情緊密相關:第一,我國約94%的人口聚居于僅占43%左右國土面積的黑河—騰沖線東南方,使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壓力呈現“半壁壓強型”。第二,我國基礎能源主要是煤炭,目前全國電力供應中約80%是需要燒煤的火電。第三,我國在特定發展階段形成了重化工業支撐的超常規、粗放式、外延型快速發展模式,污染因素高度集中而難以有效化解。
科學界還有一個共識是,霧霾的形成與氣溶膠有直接關系。“秸稈焚燒也是霧霾成因之一。”張?人委員說。
上海條款值得推廣 制定國家綠色戰略
這次參加兩會,張全代表準備的議案關鍵詞就是“藍天碧水”。“上海實踐下來好的法規條款,可以推廣、復制。”張全代表說,上海人大去年通過的《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有很多創新的地方,比如按日連續處罰制度、雙罰等追責制,這些法規條款可以推廣到國家層面。
我國針對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出臺了若干支持政策,客觀上有效支持綠色增長,但在國家制度體系層面并沒有跟上。
馮丹龍委員建議,必須把經濟、環境、社會的發展集中在一個綜合框架下,制定國家綠色增長戰略,并納入國家“十三五”、“十四五”等規劃中,以有效地支持兩個拐點的實現:到2020年,在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不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增長;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絕對量減少的情況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使中國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甚至更低。因此,綠色增長戰略是指引我國平穩高效地實現到2050年兩個拐點轉變的具有路線圖意義的保障。
在郭廣昌委員看來,比環境污染問題更為嚴峻的是,我國環保行業發展起步較晚,且仍處于初級階段,環境質量好轉的拐點尚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