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長李鵬在201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目前新能源各領域“十三五”規劃正在編制中,風電有望逐步改變當前廣被視作“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為未來扛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主體的地位。
“能源革命”再添新注解 風能扛鼎調整主體尤顯寒意
“替代能源”將升格
在2014年10月22日舉行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與會專家紛紛指出,無論從當前治理霧霾的現實需求,還是從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長遠需要來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和緊迫。風電作為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形式中最具規模和效率比較優勢的新能源門類,未來理應承載起我國能源替代戰略的中堅作用。這也是中國正在推進的“能源革命”的最大注解。
上述呼吁已經開始得到政策制定方的呼應。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長李鵬在會上表示,綜合當前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各領域的現狀,風電“十三五”開始有望逐步改變當前的“替代能源”地位,轉為進入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
他指出,截至2013年底,風電發電量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僅占比2.6%,而同期德國和丹麥風電消費量占比卻均超過20%,已成為各自國內主體能源。即便在國內,獨立于國家電網體系之外的蒙西電網,2013年風電發電量占全網發電量比例也高達13.4%。
河北建投一位負責人表示,當前的京津冀霧霾治理方案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提高清潔能源的替代作用,到2017年,京津唐電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占電力消費總量比重將提高到15%。而當前這一比例卻僅為4%,其中風電貢獻了八成比重。因此,要實現15%的既定目標,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風電。
此外,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東明明確指出,理論上預計,截至2020年,國內風電累積總裝機可達3億千瓦;到2050年,總裝機規模將在此基礎上增長9倍達到300億千瓦,其所消費電量將占據國內能源總消費量的80%,成為名副其實的主體能源。
乍暖還寒怎將息
誠然,過去一年中國風電行業延續回暖勢頭,但棄風痼疾猶存則讓利潤多了幾分寒意。1月31日,在每年一度的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國家能源局和中國風能協會公布了2014年的風電成績單:新增風電出廠吊裝容量2335.05萬千瓦,較2013年增長45.1%,創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卻有所下降,風電開發商及制造商的利潤并未跟上復蘇步伐,其背后是風力減小、棄風仍存、成本上升、補貼拖欠等諸多因素。
中國風能協會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新增風電出廠吊裝容量2335.05萬千瓦,較2013年增長45.1%,累計裝機容量1.14億千瓦,比去年增長25.5%。其中金風科技以443.4萬千瓦裝機容量的絕對優勢蟬聯第一,而聯合動力、明陽風電、遠景能源和湘電風能分別以260.05萬千瓦、205.8萬千瓦、196.26萬千瓦和178.1萬千瓦居于其后,上述五大廠商占據了風電制造市場的半壁江山。
“但是從發電量來看,風電在全部消費電力中的比重微乎其微,消納問題也日益嚴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會上坦言。
更讓行業人士擔憂的是,棄風問題是否真如能源局所承諾的在2015年年底解決,在2016年風電電價下調正式實施后風電行業該如何和傳統能源競爭。
據了解,自2010年以來我國出現明顯的風電限電現象,2011年和2012年,限電量大幅增加。國家能源局表示,要在2015年前解決棄風限電問題,但2014年棄風率仍在12.8%,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05小時,同比減少120小時,吉林和甘肅風電平均利用小時分別僅有1501和1596小時,低于盈虧平衡點。
“限電率從數據上來看是下降了,但這是因為風力資源變小,消納情況實質上沒有根本變化。”大唐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另一位中電投人士也介紹說,上網電價下調后,風電場內部收益率將從11%進一步降到9%。與此同時,運維等各方面的成本還在繼續上升,消納不暢及拖欠補貼進一步降低了利潤。
當日,史立山透露了2015年的政策路線圖,表示將優先開發有電力市場優勢的東部地區的風能資源,而通過特高壓解決消納問題將是未來一年乃至“十三五”最重要的工作。此外,正在探討進行需求側市場機制改革,利用靈活的電力用戶來解決風電波動問題。
按照發改委規定,新風電上網電價適用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以及2015年1月1日前核準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運的陸上風電項目。“到底怎么算并網投運,是一臺風機,還是整個風電項目。”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透露,正在就新上網電價實施時間標準向能源局匯報,爭取寬容時間。
如何降低成本成難題
此外,陸上風電面臨棄風痼疾的同時,海上風電發展亦頗為坎坷。
按照規劃,到2020年末,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業內人士估計,以5兆瓦單機容量來計算,則至少需要6000臺風機,市場容量將超過6000億元。盡管商機無限,但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海上風電的造價,比陸上風電要貴不少。如何降低風電設備等成本,是海上風電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錫凡看來,海上風電建設施工困難、檢修成本高,環境較為惡劣,不同方案的綜合經濟效益可能相差較大,因此對海上風電系統進行優化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海上風電系統包括風電機群、集電系統、輸電系統。王錫凡認為,優化的目標是綜合經濟效益最優,而綜合經濟評估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收益分析、網損及可靠性評估等。不同層次的優化,重點各有不同。風電機組布局優化以收益分析為主,集電和輸電系統規劃以成本核算為重點。
除了設備和建設成本,海上風電運維成本高企。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黃必清等專家指出,隨著海上風電機組功率日趨大型化,其體積也隨之加大,給運維造成一定困難,而海上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風電機組的故障率相對較高,海上作業有時需要投入專門的海上工程起重船舶和吊車等設備,工程量大且費用高昂,甚至會因天氣原因無法及時開展維護造成較大損失。運維成本呈不斷上升之勢,已占據總成本的20%以上。
如果能大幅降低海上風電運維費用,無疑對拉低總成本極具效果。
與此同時,海上與陸上的環境差異,是海上風電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而加強設備和技術的研發、創新、普及,又可以相應降低進入海上風電市場的門檻。在這方面,我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東青島海西重機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個自升式升降平臺“德賽二號”成功交付。該平臺重約5000噸,長78.8米,最大作業水深60米,設備國產化率達90%以上。平臺船體設有生活區,能滿足150人生活需要,帶有直升飛機平臺,可用于近海施工、海上風電安裝等。
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我國海上風電還需奮起直追。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黃開云認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各項技術均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技術難題,海上風電基本上還沒有形成一套獨立的設計方法、標準和檢測、安裝、運行和維護體系,海上風電產業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雖然我國海上風電業目前發展速度比較快,但在從起步轉向規模化建設發展的關鍵階段,設備或技術上面臨的瓶頸有可能產生制約作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技術人員趙靚曾指出,由于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略低,采購周期較長,從而在產能方面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制約我國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
面對海上風電項目越來越遠離海岸的發展趨勢,加快設備國產化步伐,建立健全產業鏈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是我國海上風電亟須努力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