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沿海灘涂上,一大片白色風機高高矗立,海風吹拂下,碩大的三角風葉在耀眼的陽光下均勻有力地旋轉著,就像綿延數十公里的“風車之林”。這片被譽為“海上三峽”的亞洲最大風電場,位于江蘇南通下轄的如東縣境內,目前全縣風電總裝機達95萬千瓦時,累計并網發電總量超過73億千瓦時,風力發電走在全國前列。
短短幾年,海風給如東吹來了諸多利好:第一個國家風電特許權示范項目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風電場;全球首個海上潮間帶風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一個以風電為主體,以垃圾、生物質、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發電為支撐的綠色能源格局,迅速形成,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年銷售額將突破200億元。與此同時,南通長達216公里的海岸線,也正被逐步“喚醒”,已建成3座港口、8個工業園區,形成船舶海工、精細化工、機械制造、臨港產業、現代物流、生態旅游等特色鮮明的產業板塊。
海洋終于給了南通無限遐想的發展空間。長期以來,曾經因為有江無橋、有海無港,位于長江入海口、黃海之濱的南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不但無法發揮,還成了城市對外交流的巨大障礙,嚴重制約著南通的發展,南通甚至一度被人稱為“難通”。
受益于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規劃兩大戰略的實施,2008年7月,連接南通和蘇州的蘇通長江大橋正式通車,有江無橋成為歷史;同年10月,南通洋口港初步通航,有海無港也成為過去……關鍵交通節點的打通迅速改變了南通的發展格局,也徹底點燃了南通人的江海夢想。
南通市長張國華說,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海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新課題,都面臨著資源、環境的雙重約束,迫切需要新的平臺來破解,因此,南通市逐步形成了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推進陸海統籌發展方面,打造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的設想。
于是,創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南通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載體、改革的重大平臺,各種政策、資源、機遇“群賢畢至”。2012年10月,國務院批準了江蘇省新一輪海洋功能區劃,南通的通州灣等713平方公里的保留區和農漁區被調整為工業城鎮建設區、港口航運區和旅游度假區,為南通沿海開發拓展了巨大空間。2013年1月,南通率先出臺《南通市海上構(建)筑物抵押管理暫行辦法》,盤活海上沉睡多年的上千億資產,目前已有10多家銀行在南通開辦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為陸海統籌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撐。2013年1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南通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今年2月底,南通市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立并全面運轉。
企業同樣聞風而動。中遠南通船務公司原本布局在南通市區的長江邊,因為局促的空間限制了企業大規模向海工產品制造轉型,5年前就將目光投向了南通沿海,并在江海交匯處的啟東建設海工基地。從江邊到海邊,這不是簡單的地理變遷,更為企業贏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目前,該公司已將全國近50%的大型海工裝備訂單“收入囊中”,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
目前,南通繼續優化沿江沿海生產力布局,有序推動沿江船舶、海工等產業向沿海地區拓展,推動大用地量、大運輸量的產業向沿海轉移,形成沿江產業轉型與沿海產業集聚互動并進的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南通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