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不出——高壓輸電線路建設迫在眉睫
3月22日,張北縣油簍溝鄉壩頭風電場,漫山遍野的銀色風車上,37米長的槳葉隨風起舞。
看著這些風車,中國水電顧問集團生產部主任李霸軍卻高興不起來。按說刮這樣的風正是賺錢的機會,但他這個裝機規模近20萬千瓦的風電場現在只能出四分之一的力。在電場控制室,電腦上的風電場功率控制系統清晰地顯示:當前負荷5.1萬千瓦。“20萬千瓦的機組,只運行5.1萬千瓦,75%的出力受限。”李霸軍說,今年以來,“棄風”電量已達4300萬千瓦時,棄風率達40%。
張家口市供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傅云路說,“棄風”主要指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讓風電上網,只能讓風機停止發電。類似壩頭風電場這樣的“棄風”情況在張家口很普遍。
送出通道建設難以滿足需要。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張家口風電的送出通道沽源和萬泉是內蒙古火電西電東送的通道,風電是借道,兩個通道加起來有300萬千瓦的送出能力,且線路的利用已是滿負荷甚至超負荷。3月17日,張家口“三站四線”輸電項目完成“三通一平”。工程計劃在2014年年底建成投用,將新增風電外送能力180萬千瓦。但業內人士透露,預計張家口2015年約有1250萬千瓦的電力需要外送。
“建設長距離送電通道,是解決‘棄風’的根本途徑。‘三站四線’工程遠不能滿足新增風電并網需求。”張家口市供電公司策劃部主任李國武說,必須大力推進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建設,通過“風火打捆”外送方式,讓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內平衡和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