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電站的意義在于通過風、光、儲的七種組合發電方式,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可調度的聯合發電運行方式。
位于河北省張北縣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世界上首個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智能輸電于一體的示范工程,這不只是一個能發電的電站,更是要為未來新能源的發展應用尋找方向的科研工程。
用國家風光儲示范電站風機專責朱斯的話說,就是示范引領新能源應用、發展的“夢工廠”。
緣起
當歷史的時針走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人已經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發展難題,但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一個至關重要的難題則是,如何大規模發展應用清潔能源,還原碧水藍天?
目前,在我國甘肅、新疆、河北等風光條件較好的地區,風力光伏發電已經取得了較大發展,但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據了解,目前影響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技術瓶頸主要有3個:
一是調峰問題。由于風力忽大忽小,因此風力發電本身會波動較大,若要保證電力輸出的平穩,就需要建設大量的備用容量和調峰電源;二是電力安全問題。風電和光電出力多變和瞬間沖擊,影響電網的暫態穩定性及頻率穩定性;三是電能質量問題,風電和光電大規模并網常常會引起電壓水平降低,風機中的電子設備會帶來諧波污染,影響電能質量。
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就談不上大規模應用風電、光電。正是為了解決這些技術難題,解決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大規模集中并網、集成應用這一世界級難題,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應運而生。
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的核心,就是在智能電網技術框架下,通過產學研合作,有效解決風光儲最佳容量配比原則、中短期功率預測、風光儲優化調度等核心技術,建立相關檢測平臺和技術標準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推動關鍵設備國產化進程,為我國、乃至世界樹立大規模新能源集中集成應用、集中并網的典范。
2009年4月29日,以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公司共同舉行的“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協調會”為標志,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正式拉開帷幕。

在這個國內最大的源網友好型風電廠中,采用統一監控平臺,將不同廠家、不同技術路線的風電機組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
為什么是張北
從張家口驅車約兩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所在地河北省張北縣。
采訪當天,天空飄著蒙蒙細雨。不過,即使在煙雨蒙蒙中,由10多萬塊太陽能電池板組成的無邊無際的“藍色海洋”依然帶給記者巨大的震撼。更遠處,則是巨大風葉緩緩轉動的排排風機。示范工程的核心區,則是儲能電站,每個儲能電站車間中都擺放著一排排電池柜,里面整齊碼放著一個個黑閘子,這是由數量不等的電池組成的“模塊”。
這是一片新能源應用與發展的試驗田。
張北縣國家風光儲示范電站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示范工程落戶張北是經過反復論證的。
這里年平均有效風速時間在6000小時以上。同時,這里的太陽能資源也極為豐富,年平均日照時間將近3000小時。近年來,以張北為代表的冀北地區新能源產業快速崛起,已經成為國家批復的首批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
與此同時,該地區又面臨著其他風光發電大省共同的難題:由于當地人口少,經濟基礎薄弱,用電量有限,大量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必須通過高電壓、遠距離輸送至京津唐電網負荷中心消納。而風電和光伏發電因天氣變化等原因,出力忽大忽小,時有時無,在沒有足夠數量的其他電源匹配調峰的情況下,并網時往往會導致電網運行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