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風機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國外進口,遇到洋貨“水土不服”便無計可施。類似由于不懂國外螺絲該擰幾圈而致使機組裝不上,以及國外散熱器不適應國內風電場低溫而“罷工”的現象屢有發生。對此,時教授表示,目前國內從事風電設備制造的企業達70多家,大部分從事整機生產,僅不到10家企業專做軸承、葉片及控制系統等零部件。盡管目前零部件供應得到緩解,但結構性失衡仍然存在。2009年主要零部件的供應仍然偏緊,特別是高質量的零部件依然稀缺,部分要求較高的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秦海巖對此分析說,多數企業進軍整機制造業是由于許多企業認為風電機組整機制造門檻低,投資形成的沉沒成本相對較小,而且利潤相對其他機電產品來說較高。零部件則門檻高,產能建設時間長,供應增長相對遲緩。但從長遠來看,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是大勢所趨。
“即將出臺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中加大了對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其初衷就是引導風電產業市場朝著整機生產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平衡發展的道路前進。”時教授表示。
另外,包括秦海巖、時教授在內的眾多業界人士紛紛呼吁,國家有關部門以及行業組織應采取市場化手段,引導風電產業有序發展,比如盡快建立行業準入制度,提高整機制造業入行門檻等。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應認清行業現狀,避免盲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