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背后往往隱藏著危機。
“按照原先的規劃,我國的風電產業到2010年是500萬千瓦,但現在就已經達到2000萬千瓦了,這只能用火箭速度來形容了。”4月28日傍晚,施鵬飛在電話里對著《中國經營報》記者無限感慨。
施鵬飛的身份是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在這幾個月以來,他每天不斷出席各種有關于風能的展覽、投資會議、招標活動,忙得他幾乎時時想著分幾個身來做這些事情,施對記者說,雖然金融危機的寒風已經肆虐半年多了,但在風能投資領域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微風,各路資本仍像潮水一般涌向風能。
“2007年,我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只有30多家,到2008年的時候,就已經到了70多家,這種增速是罕見的。”長期關注此領域的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認為,今年將是風能制造市場出現轉折的一年。“最近的幾年,我國風能發電場的大規模建設讓風電市場處于一個賣方市場,風電設備也一直是供不應求,但在今年將出現的情況是供需之間可能會出現平衡,明年肯定是供大于求。”
“目前,僅風電的上市公司產能每年就以30%到50%的速度增長,到了2010年,我國風電廠商的總產能大約能達到2000萬千瓦,到時候需求也就只有1000萬千瓦,剩下的1000萬千瓦如何尋找出口?”周濤說。
已經有20多年行業經驗的施鵬飛說,風電市場的上游風電制造在新能源產業中成本相對較低,而下游的風電場每度電的成本可以做到0.5元,已經很接近煤炭等常規能源,這些都是吸引投資的原因。“但轉折已經開始。如果說今年上半年還是平衡的話,下半年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現在僅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汽這三家本土風電設備企業今年的產能就已經超過了700萬千瓦,其他的廠商的產能還在不斷增多,這些無法消化的產能將為風電企業帶來危機。”施鵬飛和周濤有著一致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