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會參加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他所負責的領域是分散式風電融資租賃,所在的企業在業內知名度高,業主包括國家能源集團、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電投等,整機商如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也是其合作伙伴。
10月15日,風展次日,王成華依舊很忙碌,在短短一個小時間,他先后接洽了三名潛在客戶,他們來找他計算收購價或是尋求融資方案,電話接連接起,談話總被新的通話打斷。但從整體看,王成華感覺今年的風展人明顯少很多,“不知道是受疫情的影響,還是大家都忙著去跑項目了。”
今年上半年王成華和他的同事們受制于疫情蔓延沒有辦法出差看項目,業主項目開工的進展同樣不及預期。比如,開工前需要辦妥的手續在相關部門無法正常上班的影響下被迫拖延,工程施工的進展方面,不管是設計院、施工單位還是設備供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風電行業的主機供應吃緊,這一情況在下半年趕工的需求下顯得尤為緊張。“上半年都憋著,下半年就搶得比較厲害,不僅是主機供不上,吊車也很難找,現在一個月500萬元的價格都找不著。昨天上午有一個小業主過來說,好不容易搶到了風機,設備到了現場,塔筒安裝了三節,但沒有主吊車,風機閑置了好幾個月,這基本上就是今年以來業主遇到的主要情況。”
這輪風電“搶裝潮”來自于此前行業發布的退補政策。2019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2018年底之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
作為風電產業鏈其中一個環節的參與者,王成華感受到的變化是,在今年“搶裝潮”的影響下,相關的制造業環節利潤增厚,由此引發的供應鏈供貨緊張的局面會持續到明年的上半年,下半年大概率會出現業績回落。
行業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提振信心。這或許是此次風展上400余家風能企業倡議設定支撐碳中和目標的產業發展規劃共識達成的原因之一。在“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下,風電行業正呼吁設定能夠支撐這一目標的產業發展規劃。
翻番的年新增裝機目標
在這份名為《風能北京宣言》(下稱,《宣言》)的倡議中,400余家風能企業提出,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
《宣言》提出,風電有能力成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關鍵支撐。全球風能資源技術開發潛力約為當前全球電力需求的40倍,絕大部分資源尚未開發利用,中國已開發風能資源不到蘊藏量的5%。在當前技術水平下,僅“三北”地區風能資源儲量就超過40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電力供應;而中東南部風能資源儲量近10億千瓦,因地制宜集約節約發展潛力巨大;并且在未來五年,海上風電有能力實現規模化、平價化發展。
一位風電從業者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從長期來看,這肯定是好事,大家都要向這個目標去發展。在電力能源結構中,風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而且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風電的度電成本的確已經有跟火電比拼的能力了。”
遠景CEO張雷即預測:“到2023年,遠景可以在三北高風速地區實現度電成本1毛錢。”來自遠景的觀點認為,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相比最根本差別在于:新能源的本質是技術,技術一路向前,度電成本一路下降。根據整個技術目標、技術成熟度以及產品規劃,依托比較成熟的技術來推進下一代技術成本結構以及它的收益率,可以看到針對不同市場條件下度電成本持續呈下降趨勢。過去一年中遠景持續推低風電度電成本,三北地區一毛六分的度電成本目標已經實現。
即便更低的度電成本預期存在,上述人士仍認為這一數值的確定有些偏高。
2019年,全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2574萬千瓦。另據此前風能專委會的預判,2020年中國風電處于搶裝期,新增并網裝機量在3200萬-3500萬千瓦區間。而9月1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1-8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全國新增并網風電裝機1004萬千瓦,較去年同比減少105萬千瓦。這意味著《宣言》中提及的“十四五”期間的產業發展目標將是2019年新增并網裝機量的近兩倍。
由此,上述風電從業者認為,未來年新增裝機量有可能在3000萬千瓦至5000萬千瓦之間,至于是偏上還是偏下影響的因素非常多。而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肯定需要“爬坡期”,不可能一下子釋放這么多的產能,因為會涉及到施工、人員、設備等方面。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對比光伏發電的增長情況,100%乃至200%的增長率也是存在的。比如在今年的搶裝影響下,并網量就會比去年同期大很多。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風電的施工難度以及安裝周期較光伏而言更為復雜漫長,達到裝機量翻番的目標需要產業鏈更好地協同。
新的變化
分散式風電以及風加儲能的模式正在興起。
2018年國家能源局發布《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各省市隨即開始陸續發布分散式風電項目的規劃。2019年,我國分散式風電當年新增裝機容量300MW,累計裝機容量935MW,有9家制造企業和36家開發商持有分散式風電裝機,行業發展比較緩慢。
但變化正在發生。據王成華觀察,分散式風電還沒有真正到達快速增長期,目前陸續有省份發布開發計劃,但在此之前分散式風電的發展都未及預期。主要原因有分散式風電自身規模小成本難以分攤、受集中式風電搶裝影響風機采購困難等。在集中式補貼退坡的情況下,大的投資商在未來兩年會轉過身來看分散式風電的發展,畢竟分散式風電的補貼還在,項目收益更高。而在消納問題凸顯的情況下,秉持著貼近消納的原則的分散式風電的優勢也會顯現。而分散式項目較小,投資門檻低,預計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局。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同樣看好分布式風電的發展:“隨著對新能源開發的不斷擴大,中東南部的分散式一定會點燃。很多地方政府讓我們做開發園區綜合能源管理試點都是分散式風電,因為單靠光伏解決不了,占地面積太大,同樣的發電效率和發電量,光伏是風電的200-500倍占地面積,所以很難滿足工業的需求,只能夠用高能量密度的風電解決。”
田慶軍認為,分散式風電、光伏、用戶側的儲能,再加上綜合能源管理,包括智慧能源、電力交易,未來充電樁、綠色用電智能設備,都是一體的,割裂不了、缺一不可。智慧能源須是分散式電源,這也是分布式風電得以發展的原因。
在田慶軍看來,中國風電的“三架馬車”:三北地區、中東南部分散式、海上風電,一架馬車也不能少,少一個也完不成4000、5000萬千瓦的目標,需要相輔相成、相互扶持往前走。
上述目標的設定離不開一個宏大的愿景。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兼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婷在回復經濟觀察報書面采訪時表示,綠色復蘇對于實現中國的零碳宏圖十分關鍵,關系到“十四五”期間能否通過對投資方向的引導,避免高碳鎖定效應。
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李婷認為中國經濟的綠色復蘇應將零碳電氣化為核心,增加零碳電氣化投資,如增加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特高壓輸電線路、儲能和配電網領域的投資,以及加速建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等,不僅可以實現短期經濟快速恢復,也能推動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未來經濟發展。
未來以零碳為目標的中國投資市場將主要集中于六大領域,即循環經濟、氫能、數字化、儲能、零碳發電技術和終端消費電氣化。
來自風電行業的觀點認為,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將步入一個碳約束的世界,逐步提高能源、交通、工業等領域的綠色電力消費比重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途徑之一,這離不開從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快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