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隨著直徑超200米的風輪系統在118米高空與機艙精準對接,最后一臺中船科技H220-10MW機組在天山北麓的戈壁灘上穩穩扎根,至此,中船科技為新疆華電天山北麓項目61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項目三標段供貨的100臺機組全部完成吊裝,為“疆電入渝”按下了加速鍵。

新疆華電天山北麓項目61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項目是國家“十四五”重點“疆電入渝”工程項目,也是我國首批“沙戈荒”基地外送通道項目。項目占地990平方公里,覆蓋哈密巴里坤與伊吾縣的風光資源富集區。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整合重慶的用電需求與新疆的資源優勢,通過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每年向重慶輸送綠電142億千瓦時,推動能源資源的跨區域優化配置,更好服務新渝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精益匠心 高質高效保交付
新疆華電天山北麓項目屬于中船科技首個外部百萬級容量風場訂單,項目于2024年11月開始機組交付,2025年7月底完成100臺機組的全部交付,承擔起該項目交付任務的是距離風場200多公里外的中船科技精益生產示范基地——新疆哈密總裝基地。

面對這一國家級重點項目且較短的交付周期,新疆總裝基地嚴格推行基于價值流分析的精益生產,大力推行標準化、節拍化、可視化及工藝優化,并打造了精益輪轂示范生產線,實現效率提升30%,交付周期提升37%。現場還通過6S改善,全方位打造了高效安全的生產環境。100臺機組最終于7月25日實現安全、高效與高質量的交付。

隨著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2024年12月到今年6月,項目迎來了大批量交付時段。為保證除主機外各大物資及零部件的準時到貨,針對葉片供應商在新疆區域的產能不足,公司決定從吉林白城運輸至新疆哈密區域,盡可能滿足客戶需求。由于項目機位場地較小及場區土質松軟問題極易造成壓車,項目部通過提前熟悉各廠家發貨計劃,每天掌握運輸車輛在途情況,提前與項目各方制定卸貨計劃,提前鎖定資源以降低設備壓車風險,為車輛往返拉運設備縮短周期,保證交付進程。



戈壁突圍 披荊斬棘戰吊裝
由于項目體量龐大,業主將全場劃分為8個施工標段,其中中船科技供貨的100臺機組分成前后50臺2個施工標段,前50臺于2024年12月27日啟動首臺機組吊裝。

為確保首吊工作萬無一失,項目團隊提前一個多月啟動籌備,針對吊裝重難點,反復優化方案并組織技術人員論證,圍繞關鍵步驟進行推演,磨合主吊與輔吊的配合協同度,確保各項準備工作無縫銜接。為提升施工效率,項目采用整體吊裝的施工工藝,吊裝作業開啟后,塔筒及機艙吊裝、風輪系統地面拼裝緊鑼密鼓,一氣呵成,讓一臺臺機組陸續扎根戈壁荒灘之上。

今年4月,中船科技負責的2個標段同時開工后,高峰時段達到8個吊裝面,面對作業面多、吊索具不夠等難題,項目團隊精心組織資源調配,集合力量攻堅克難,及時聯系周邊項目調撥吊具、溝通吊具廠家縮短生產運輸周期;為確保安全高效完成機組吊裝,提前識別機組的安全、質量風險,利用項目資源將風險降至最低,保障機組吊裝施工零質量、零安全事故;為加快吊裝進度,周期性的邀約各參建單位歸納總結,優化流程,形成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進一步縮短吊裝周期,做到“搶窗口、保安全、保質量”三不誤。今年5月16日,前50臺機組全部完成吊裝,后50臺也在9月19日完成了最后一臺機組的吊裝。

此次吊裝的H220-10MW機組是中船科技為“沙戈荒”區域量身定制的,在2023年5月下線后,嚴格按照樣機測試、小批量驗證、再到大批量生產的開發流程,完成了測試驗證及示范應用。該機組葉片長108米,輪轂中心高118米,葉輪直徑220米,在滿發風速下,每轉動一圈可發電20度。
逆風迎沙 一“麓”攻堅勇向前
項目毗鄰蒙古國邊境,處在戈壁腹地無人區,這里常年與六級以上大風相伴,最大瞬時風速高達34.4米/秒,直逼12-13級臺風的烈度。

從2024年10月至今,項目團隊長期在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物資缺乏的環境下工作,狂暴的風沙拍打在他們臉上,毒辣的太陽曬在他們身上,但他們不曾停下奮進的腳步。為保證施工進度,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疆的白天總是漫長,常常一天工作下來,臉上像針扎一樣生疼,一撮就是一層皮,但大家始終無懼挑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硬是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屬于能源變革的壯麗篇章。

在機組吊裝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靜調工作也同樣步履緊湊,當前項目部已完成75臺機組的靜調作業。
目前,項目部正爭分奪秒、火力全開向著全容量并網目標全力沖刺,并網后,100臺機組每年可發綠電約35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1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0余萬噸,這些綠電將沿著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一路向南匯入重慶電力網絡,緩解其能源壓力,更將新疆的“風光資源”轉化為“經濟動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