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3日起,全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紛紛赴京履職。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能源電力企業的身影。那么,今年風電代表關于海上風電說了哪些?
1、張傳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傳衛
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怎樣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灣區能源體系,張傳衛認為,應鼓勵海上風電、洋流發電、潮汐發電、海水制氫、海水淡化等,推動海上可再生能源在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中提升占比。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表示,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已成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風向標。
張傳衛稱,除了陸上風電外,海上風電發展亦非常迅速。去年我國核準的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超過了6000萬裝機,是世界海上風電開發計劃的70%以上。
張傳衛表示,目前廣東已經在陽江、中山和粵東地區,打造三個基于千億級的海上風電整機,海工裝備和關鍵部件高端裝備產業集群。按照規劃,到2022年,廣東可形成5000億級的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在全國來說,到2022年上述產業鏈條可以達到萬億級。
2、武鋼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
在接受采訪時,武鋼表示,“競價”是挑戰,也是機遇,這將促使行業走向成熟理性,從價格競爭最終轉向價值競爭。
經歷多年發展的陸上風電已逐步邁入成熟期,而海上風電仍處于起步階段,不能“同日而語”。如何實現補貼退坡,必須科學設計,把握好節奏。國內海上風電整體規模不大,優化試錯性探索仍在過程中,如果把價格壓得太低,并不利于技術創新及長遠價格下降。海上風電電價的調整,要以服務于海上風電戰略技術儲備和產業穩定有序發展為宗旨,要在科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
3、趙萍
▲全國人大代表,東方 電氣風電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四川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趙萍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
趙萍指出,目前海上風電批量項目集中在大型化10兆瓦機組,而國內這個機型還處于開發沒有運行業績、技術也不成熟,存在風險。以10MW機組開發為例,在產品具有商業價值即產生效益以前,機組開發包括現有設備投入、研發投入、樣機投入和最終的測試等大概投入近2億人民幣。
因此,她建議對具備首臺套條件的樣機研制投入費用(含樣機、認證、科研費用、設計、技術引進等)按比例進行財政補貼、提供政策性低息貸款、財政貼息;對首臺套投入商業運行的項目按一定方式按比例進行財政補貼、提供政策性低息貸款、財政貼息;對參與首臺套項目研制的相關方進行財政補貼、給予相關方政策性低息貸款、財政貼息。為產品技術創新,首臺套研制等提供相關場地、資源、技術等便利,加大相關方投入積極性;以財政補貼、補助、貼息方式明確無需繳納所得稅。
4、舒印彪
▲全國政協委員,黨組書記、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舒印彪表示,面對全球能源轉型大勢,華能集團把調整結構、優化布局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任務,要“在清潔能源領域走在前列,爭當能源轉型和推動清潔發展的排頭兵。
華能今年將繼續加大新能源投資力度,在“三北”地區布局風光煤電一體化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協調推進發輸用各端工作;在受端市場即東部電力負荷區,將推進分布式能源建設,同時積極謀劃開發海上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