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項目上,國家電網公司計劃年內開工建設淮南-上海、錫盟-上海、陜北-長沙三大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而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去年已經展開,其中,四川向家壩-上海奉賢±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去年12月全線開工建設,四川錦屏-江蘇蘇南±800千伏直流工程于2008年11月通過國家核準。
按照規劃,國家電網公司計劃在在2020年前后,基本形成覆蓋華北、華中、華東地區的特高壓電網,實現“西電東送,南北互供”。
回應爭議
從國家電網公司2004年開始醞釀和論證特高壓項目起,圍繞特高壓所展開的爭論就不絕于耳。以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陳望祥、電力專家楊名舟為代表的反對者認為,特高壓工程技術難度高,風險巨大,試驗工程未經充分論證就匆忙上馬,會成為“曬太陽工程”,而國家電網公司的整個特高壓電網規劃近乎于“神話”,難以實現。
國家電網公司試圖用事實回應爭議。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表示,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實踐表明,關于特高壓技術是否可行、安全能否保障、電磁環境是否友好、經濟可否承受等爭論和分歧,已經可以平息。
例如,反對方曾提出,在技術上,特高壓輸電設備中的很多關鍵部件國內無法生產,而電網任何一個元件出現問題,都會引發嚴重后果;在安全上,特高壓交流電網的電磁感應可能對環境帶來嚴重影響,甚至危及人和動物的健康。
本報獲悉,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在論證時,曾有專家擔心,由于存在技術難度,部分核心設備國內廠商可能無法按時提交,或者設備交付后無法穩定運行。而從實際操作情況看,據舒印彪介紹,通過與國內制造企業聯合攻關,在100多種設備中,僅有斷路器一項由中外廠家聯合研制,雙方共享產權,其他的主要設備都具有100%的自主知識產權,且全部在國內生產。
在環境安全方面,經過測試,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電磁環境四項主要指標(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可聽噪聲和無線電干擾指標)的實測值,均符合國家標準,相當于現有500千伏輸電系統的水平。
本報記者在實地采訪中看到,為了減少試驗示范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國家電網公司在設計和施工中采取了多項創新性的舉措。例如,在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的獼猴保護區內,為了保護地貌,鐵塔采用 “全方位高低腿”設計,無需大量平整土地;為了防止獼猴攀爬,在鐵塔下部加裝了防護網;為了減少噪音以避免驚擾獼猴,選用橫截面積為630平方毫米的導線(常規段導線的橫截面積為500平方毫米),僅此一項,就使建設成本至少增加了30%。
新的憂慮
隨著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穩定運行,業界關于工程本身的一些爭議開始平息。不過對于未來特高壓電網建成后對電力改革可能形成的阻礙,部分人士產生了新的擔憂。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未來將建成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國家電網。有專家認為,特高壓交流電網一旦形成,全國一張網即宣告成型,壟斷在技術上即形成屏障,區域電網的500千伏網架必須解列,成為配電電網,區域電網公司即被架空,區域電網公司的體制模式和區域電力市場即失去依托,則從體制上、技術上堵死了區域電網公司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