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通道再成為問題
新疆某風場的限電情況,1月份限電率30.23%,2月份33.6%,3月份47.2%,4月份48%,5月份68%,6月份40%,7月份30%,8月份44%,今年目前的限電率已經達到46%,差不多相當于每兩臺風機就有一臺不能發電,而去年限電率還只有24.8%。4年前新疆地區的限電率還大致保持在8%左右,今年目前的限電率已經達到31.1%。根據《可再生能源法》和“中央9號文及電改配套文件精神”,應當保證全額全價收購新能源電量,就當前嚴重的限電情況來看,與相關文件精神并不符合。
2、棄風原因
主要有3個:一是由于近幾年風電發展速度過快,許多地區電網投資建設跟不上風電發展的步伐。二是風電項目建設工期與電網工程建設工期不匹配。三是風電出力特性不同于常規電源,調峰難度加大。
3、解決途徑
一、在體制上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寫入發電量指標;二、大力發展智能電網,通過對各大電網的連接,解決風電調峰波動問題;三、進一步降低風電成本,盡早實現平價上網,促進風電產業的完全市場化;四、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認為要把西部的風電一下子送到中東部非常困難,未來將優先開發有電力市場優勢的東部地區風能資源;五、加大外送通道建設,解決風電能源地與電力消費優勢市場的距離問題;六、開拓多種風電消納市場,探索就地利用方式。
四、關于標桿電價下調、補貼不到位的問題
降價是大趨勢,電價調整倒閉風電開發更要精細化。
1、通過市場機制調節電價
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加快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把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在形成機制上分開,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由市場形成。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合理制定電網、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逐步覆蓋到各省級電網,科學核定電網企業準許收入和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改變對電網企業的監管模式。在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之前,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和標桿電價體系,使電力價格更好反映市場需求和成本變化。
2、補貼減少促進技術進步,推動行業發展
補貼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在補貼的條件下把蛋糕持續、快速的做大,如果風電在整個電力供應中間的比重達到20%到30%,甚至更高,一年的補貼需求將近六千到一萬億,這這種補貼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必須不斷的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但是需要政府推行合適的稅收政策,必須得把它的環境成本體現出來。棄風限電和補貼資金是兩件事情,棄風限電是政府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但補貼強度的不斷下降應該是行業發展的共同的責任。
3、政策調整
一、風電“十三五”工作的重點可能會放在政策調整上面,把握穩中求進的原則,穩首先是規劃的最低目標,一定會保障不低于“十二五”時期的年度市場增量;二、大的布局原則仍然會保持穩定;第三、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會保留,確保開發企業和風電企業項目推動積極性。
五、風電未來的成本下降空間與下降的路徑
補貼金額下調的大趨勢要求企業繼續大幅降低風電成本,在解決限電問題前提下,力爭2020年實現風電與煤電價格相當。
1、新技術的應用
例如:遠景的超導發電機,這個技術預計比傳統永磁發電機效率提高至少50%,風電度電成本有望下降30%。此外,與永磁直驅相比,超導直驅方案預計將減輕塔頂重量至少30%,對海上風電可謂一箭雙雕。
2、通過已運行風場經驗全面總結評估
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評估中心首席顧問朱瑞兆先生認為中國風電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第一,應重視微觀選址;第二應重視后評估;第三,載荷分析要更全面。
3、風電場運維模式變革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風場=智慧風場
提升整體發電量,降低全生命周期的度電成本成為全行業當前共同面臨的課題,很多廠家展示的新方案、新技術都是圍繞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