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成本高、運輸難
據悉,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在積極推動風電制氫,但要真正做到產業化,仍有諸多問題待解。業內人士分析稱,風電制氫仍面臨成本與運輸兩大難題。
據了解,目前制氫的方法主要有煤制氫、天然氣裂解制氫、甲醇制氫和電解水制氫。從每生產1立方米氫氣的成本來看,煤制氫成本不足1元,而即便按棄風發電價格每千瓦時0.25元計算,風電制氫僅電的成本就為1.25元,沒有競爭優勢。
在運輸方面,據卓創資訊分析師陳玉凱介紹,現在常用的氫氣運輸方式有三種,一種是管道運輸,多為現場制氣,氫氣產出后直接投入工業應用裝置。一種為長管拖車。但一輛車僅能運輸4000立方米,約0.36噸,運輸效率非常低。第三種是鋼瓶運輸,但一個40L的鋼瓶只能運輸6方氫氣。
另據了解,氫氣運輸主要依靠車輛,運輸成本高且費時費力,運輸距離超過300千米就沒有經濟性了;如果建立氫氣輸送管網,靠管道運輸,涉及占地拆遷等問題,難度也很大。
同時,風電制氫還面臨其他制約因素。比如,大規模風電基地一般都缺水,而電解制氫對水資源有需求;需求氫氣的石化企業大都在沿海,而風電機組都建設在內陸,風電還需借助火電的電網運輸等。
對此,專家表示,“我國風能制氫規模化仍尚需時日。”風電制氫項目還是應進行前期分析論證,進一步制定完善的規模化制氫、大容量儲氫、長距離輸氫、加氫站、氫能汽車等技術標準,積累從規劃、設計、建設到運行等各個環節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