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韓國等核電強國林立的形勢下,作為核電技術輸出新手的中國已經順利進軍羅馬尼亞、英國等國核電項目,而南非、土耳其和捷克等國是“走出去”下一步棋。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不菲戰績,離不開人才多、技術好、性價比高這三大靠山。
縱觀全球核電市場,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在核電技術和規模上的實力都非常強大。面對諸多核電強國,中國在核電技術“走出去”方面還是新手。不過,隨著中國核電大戲再次開幕,不僅國內核電項目開始解凍,中國核電也在國家高層的大力“推銷”下加速“走出去”的步伐。
我國核電技術之所以能夠“走出去”,是因為我國的核電技術人才、技術、性價比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
自上世紀80年代秦山核電站建設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大批的工程人才、運營人才、設計人才——這是核電“走出去”的寶貴財富。2011年10月22日,全球首家核電建設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核建掛牌,這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全球范圍內設立的唯一核電建設國際化培訓機構。
毋庸置疑,核電“走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備質量。在30多年的核電建設過程中,中國核建不斷積累經驗,關鍵設備都能自主研制,完整的核電產業鏈基本形成,目前核電裝備國產化率為80%以上,核電裝備制造業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以成熟的、經得起試驗驗證的工藝和技術,在核島建設領域保持領先優勢和主導地位,不僅承擔國內已投入商業運行的全部核島工程建設,也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被國際同行譽為世界領先的核電建造企業。
此外,我國核電在經濟性上的競爭力也不容小覷。由于有強大的裝備制造能力作支撐,我國核電建設的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與國際同等安全型號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特別是自主技術“華龍一號”,與國外三代技術相比,明顯具有經濟性、安全性等綜合優勢。
在全球節能減排的趨勢下,核電作為清潔能源,大力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相關機構預測,2030年前,世界核電新增裝機有望達221GW,市場空間逾5500億美元。核電“走出去”將為國內核電設備企業打開巨大海外核電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