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我國風電預報體系建設,6月30日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組織召開我國風電預報技術和體系發展研討會。來自中國氣象局、國家能源局、能源基金會、國家電網公司、內蒙古電力(集團)、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東潤環能、國能日新、華銳風電、中能電力等相關能源主管部門和企業機構,以及甘肅、陜西、內蒙古、河北等氣象服務中心的專家代表共40余人,就國內外風電預報技術現狀、業務發展、服務需求和服務體系等進行研討交流。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預報與網絡司田翠英副司長、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主任潘進軍、能源基金會項目主任盧紅、預報與網絡司氣候處劉海波處長應邀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由風電預報體系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副主任、宋麗莉首席主持。
會議首先由潘進軍致開幕辭,宋麗莉代表“中國風電預報體系研究”項目組做了《中國風電預報體系現狀和發展建議》的報告,國家電網國調中心裴哲義副總工、內蒙古電力調度中心侯佑華副主任、中國電科院馮雙磊高工、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何曉鳳副首席等行業專家分別做了《風電功率預測情況和問題》、《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技術及支撐條件》、《風電預報技術和體系在蒙西電網的實踐》、《中國風電預報技術現狀和發展建議》等報告。
宋麗莉著重從國內外風電發展現狀、歐美風電預報技術和體系經驗、我國風電預報技術和體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建議等方面進行系統闡述、分析。“中國風電預報體系研究”項目研究結果指出,我國風電預報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公共服務系統建設、基礎支撐和服務保障能力嚴重不足;(2)專業化、精細化技術水平整體偏低,離風電預報的專業化、精細化技術要求差距較大;(3)我國目前的風電預報服務產品的質量差、代價高,未形成集約化、共享和義務結合的發展機制。為快速、持續地推進我國風電預報技術發展,項目研究在借鑒國際先進風電預報技術和體系基礎上,遵循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中國未來的風電預報體系應由“基礎技術研究和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風電預報應用”三個部分構成,各個部分有明確的分工和界限,彼此之間又相互關聯和支持。
圍繞風電技術和體系建設,與會專家、企業代表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進一步明確了風電預報技術發展方向和體系建設思路。梁志鵬副司長充分肯定了風電預報體系研究成果,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要求:第一,要加強國家國家對新能源基礎技術支撐工作的投入,要發展與我國風電大國相匹配的支撐風電預報的核心技術,在風電產業體系規劃中重點支持公共預報平臺建設、風電預報體系建設;第二,深入探討如何把風電預報技術用好,制定更為細化考核辦法,氣象局要牽頭制定好風電預報技術標準和規范;第三,開展蒙西電網、國家電網選擇合適的區域進行接受風電、太陽能發電的示范;第四,進一步完善太陽能詳查工作方案,共同推動項目立項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