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里風電場現場人員的協助下記者查看了46 號機組風向標故障檢修的流程記錄:2012 年6 月20 日晚上,SCADA 報警顯示46號機組發生風向標故障,但隨后被值班人員通過遠程復位方式予以處理。6 月21 日1 時38 分,SCADA 再次報出這一故障,且值班人員商桓庸在15 分鐘內沒有能通過遠程復位方式將故障解除。
46 號機組停機超過15 分鐘,觸發自動起停機記錄(停機時間、機組號、故障代碼)。
這時,值班人員商桓庸手動填寫停機原因和停機類型。第二天,檢修人員白楊、楊曉川去做檢修之前,根據故障代碼查閱故障樹,大致確定了檢修步驟和所需的物料。需要說明的是,故障樹是用來說明一步步如何確定故障點位置的,同時故障樹中都附有作業指導書,用來說明如何將這個故障點上損壞的元件更換掉,包括工具、步驟、EHS 等信息。
然后,白楊、楊曉川拿到班長王鑫磊開出的工單。需要說明的是,工單顯示的多項信息及其運行狀態記錄,不僅可以追蹤到此次的檢修流程,而且整個檢修流程的不同時間段(故障響應、檢修、等待等)也作為KPI 系統計算電量損失和風電場績效的數據輸入源。
白楊和楊曉川從倉庫領出物料后,驅車前往46 號機組做檢修工作(他們可以將筆記本電腦帶至塔上,接上網線即可登錄EAM 查詢故障樹)。他們根據標準作業包的指導更換備件,排除故障點,機組恢復運行15 分鐘后,系統識別并記錄啟機時刻。到此,記者在系統中查看到停機時刻為“2012 - 06 - 21 - 01 :53 :01”, 恢復時刻為“2012 - 06 - 21 - 10 :00 :51”。
此后,王鑫磊確定工單結束節點,并填寫工單總結內容,包括選擇在故障樹中已經預先定義好的故障原因(風向標未能正常偏轉)、故障區域(風向標機械部分)、故障點(風向標機械部件)。至此,46 號機組風向標故障檢修工作流結束,所有記錄關閉與歸檔。需要說明的是,系統已自動計算出風向標故障點的發生頻率,進入維修維護歷史記錄。
在王欣看來,達里“智慧風場”檢修工作流的價值最終要落到“提升發電量和降低運維成本”這兩個訴求點上,4 個多月的運行結果增強了他的信心。從實際效果看,改造后的SCADA 系統不僅完全滿足了現場運行人員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機組運行對于集團集控中心的透明度,為集團公司“少人值守”的管理變革創造了條件。
在實施EAM系統過程中,遠景“智慧風場”團隊將每臺機組的每個部件名稱、型號、供應商、圖片、圖紙號、全部統計出來,并導入系統建立BOM(物料清單),不僅建立了完備的風電場資產清單,而且可以對每個部件的故障情況、更換歷史進行查詢。尤其對資產的管理已經延伸到庫房,物料圖片與貨位號都可以清晰地在系統中展現,這樣即便是沒有機組維護背景的人員也能便捷地找到相應備件,隨時支持檢修人員的工作。
談到“智慧風場”軟件系統上線的效果,王欣最滿意的是CMS 系統,“很有立竿見影的味道”。系統上線4 個多月,CMS 累計發現有17 臺機組處于亞健康狀態,遠景“智慧風場”團隊分別出具了包括“診斷結論”和“處理建議”的報告,其中有6 臺機組在夏季更換了大部件,避免了往年因為冬季大雪封路無法更換部件造成的電量損失。同時,對11 臺機組的“帶病”大部件進行了處理,避免因為“惡化”導致的大部件更換,優化了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