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風機制造廠,在想海上風電的同時,把陸地風電的問題趕緊解決好。現在問題太多了,尤其是華銳。”在昨日召開的2011年上海國際海上 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中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向中國最大的風電制造企業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銳風電”)給出了“友好善意的提示”。
謝長軍接著說,“你(華銳風電)要是暴露了太多的質量問題,我沒法買你的設備。但是我上次跟老韓(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韓俊良)說了,沒辦法,我只能買你的啊,因為海上有些機型別人沒有,但是如果別人有,我就不買你的了。”此話剛一說完,臺下居然響起了掌聲與笑聲,不少外國的風電設備制造商與技術人員笑得很歡。
而就在此前,來自華銳風電的高級副總裁陶剛在發言中信心滿滿地稱,“華銳的3MW(1MW=1000KW)潮間帶海上風電機組已成功運行。公司的潮間帶海上風電施工、運輸、吊裝設備已研制成功。中國已掌握潮間帶風電機組制造和安裝技術。”
據謝長軍解釋,在龍源電力運營的如東潮間帶項目中,華銳風電投入了2臺3兆瓦海上風機。運行一年多,“其中一臺換了電機。可用率算下來也就80%多,這個問題是很大的。當然如果剔除電機因素,他們也能夠達到95%左右。”
然后在海上風電上栽跟頭的風電企業并不止華銳一家。國內第二大風電制造企業金風科技同樣不能幸免。在5月底能源局召開的風電會議上,有風電運營企業稱如東潮間帶項目中居然有一臺2.5MW的海上風機在安裝了一年多之后,還無法發電。該人士稱,“這家企業我就不說了。”但根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提供的資料,當時如東項目投入的54臺風機中,只有金風的是2.5MW的。
面對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的施工、運行、管理差異,以及國內風機制造企業的質量問題,謝長軍調侃地說道,“龍源做陸上風電還是很生龍活虎的,做海上現在有點暈船。”
“歐洲海上風電用了20年,才達到目前35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我們國家的規劃是,"十二五"達到500萬千瓦,基本上是比他們快四倍。我覺得這個速度是合適的。因為陸地上的井噴式發展,是不適合海上的。所以我提醒我的同行們,在發展海上的時候要慎重再慎重,不能"大躍進"。我認為500萬千瓦是夠了的。”謝長軍說。
“想賺大錢和沒錢都別做”
全球海上風電正蓬勃發展。
根據BTM咨詢公司的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355.4萬千瓦,大部分位于歐洲。其中2010年全球新增海上風機144.4萬千瓦,是2009年的2倍以上,歐洲海上風電裝機增長近50%。預計今年海上風電將新增裝機140萬千瓦,到2015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600萬千瓦。
中國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詳查初步成果顯示,中國海域5-25米水深、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5-50米水深、7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
由于距離用電負荷近,而且沿海地區電網條件好,因此海上風電被中國寄予厚望。
不過與歐洲企業近20年的海上風電運行經驗相比,中國才剛剛起步。“中國自2007年起步以來,已建成海上風電裝機14.25萬千瓦,初步具備初步具備了海上風電設計、施工及設備制造的能力。”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