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躍春昨日在大會上稱,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將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3000萬千瓦。未來五年,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將“重點”開發建設江蘇、山東基地,“推進”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海上風電建設。這意味著,未來5年,中國的海上風電將迎來大發展,超越歐洲此前20余年的發展歷程。
不過與中國海上風電玫瑰色的美好圖景相比,現實恐怕要殘酷得多。陸上風電的低價投標現象也蔓延到了海上項目。
去年的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最終的中標價格結果是:濱海3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的中標價為0.737元/千瓦時;射陽3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的中標價為0.7047元/千瓦時;大豐2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中標價為0.6396元/千瓦時;東臺2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中標價為0.6235元/千瓦時。根據財新網的報道,當時眾多專家對于這一價格能否在長期實現盈利表示懷疑。
較早建設的如東潮間帶海上風電場在去年7月投入了運行。除了風機質量有些水土不服外,經濟效益也是問題。“海上風電是高投入,但不是高回報。”謝長軍在5月底能源局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稱。
“這個潮間帶的投資,造價在每千瓦1萬5 發電量可以折算成2400小時-2500小時 目前國家能源局給的電價0.65元左右,股本回報率在12%左右。”謝長軍說。“想賺大錢,就別做海上風電,沒有錢的也不要做,海上是很危險的。我勸民營企業就不要嘗試海上風電了。民營企業以盈利為第一目的,而目前海上項目是掙不到太多的錢的。只有像國企,大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為國家節能減排做貢獻,去嘗試海上風電。”
事實上,即使是謝長軍認為龍源做得“生龍活虎”的陸上風電項目,盈利水平也不算高。5月份謝長軍曾對媒體表態稱,去年龍源電力并網了200萬千瓦風機,投資大概達到了180億。“但我們的利潤總額只有不到6億,這種盈利水平和其他比不算高,只能算微利,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掙不到錢了。”
而在投入成本更大,對風機質量要求更高,風險更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上,眾多風電運營企業能否獲利,目前還是未知數。
國內風機企業穩定性欠佳
海上風機需要怎樣的門檻?“穩定性”、“可靠性”是本次海上風電論壇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黎翔昨日表示,海上風電技術門檻很高,這就是歐洲海上風電與其陸地風電相比規模還是很小的原因。在陸地風電,風電場建設與風機的投資比例大致是3:7,而在海上風電中,設備的比例小于50%,安裝、建設、運營、維護成本比陸地上都要高。
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的前總經理范肖洪在大會發言中稱,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需要極高的穩定性,“一旦大部件出問題,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修復。”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航冶認為,風機制造企業在安全可靠性與成本問題上,應該是明顯向前者傾斜。“海上風機只要大部件出問題,這臺設備基本就算白給了。要修復需要大動干戈。因此在量產之前,一定要把風機能改進的都改進,不然大規模安裝了,就沒機會了質量,可靠性,技術,是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全球第一,且有近20年海上風電制造經驗的維斯塔斯中國公司的副總裁徐侃強調,“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我們有些設備陸地上可以不裝,但是海上必須有。海上的服務不是說想去就能去的。”
范肖洪坦承,中國的風電企業在海上風電領域與維斯塔斯、西門子等國際一流企業還是有距離的。
如東風電項目作為中國最早建成的潮間帶項目,采用了8家企業的54臺機組,相當于是對國內風電企業進行海上閱兵。據易躍春介紹,這54臺機組分別是華銳的3MW,金風1.5MW和2.5MW,上海電氣2MW,明陽1.5MW和3MW,海裝2MW,三一電氣2MW,聯合動力1.5MW,遠景能源1.5MW。
“總體來說,表現最好的是一家小企業,叫遠景能源,兩臺1.5兆瓦的機組,一年下來利用率達到了98%。”謝長軍向早報記者表示,“華銳有一臺換電機,影響了它的利用率。這說明了他們的質量還不是完全過關的。海上風電電機壞掉了,然后再換,就是時間很長的事情。但是現在看,總體它還是好的。因為沒有可選的,我們只能用它的。其它的就更不行了,因為有的連轉都不轉。上海電氣的質量不錯,但是是2MW的,海上小裝機是不經濟的,未來要求至少2.5MW以上。海上風電是慢活,齒輪箱、電機,這些主設備換一下得耽擱幾個月的時間。風機利用率必須在95%以上,且保證20年使用周期中不換大部件。”
對于龍源電力的批評,陶剛回應道“客戶是我們的上帝,他們的意見將是我們的鼓勵與鞭策。”
雖然海上風電制造在中國起步時間并不長,但是價格戰同樣殘酷。范肖洪稱,“現在風電企業主體眾多,打價格戰,我們成本壓力很大。不過對于未來,我們并非一味地追求大裝機容量,而是要注意整個產品的各個環節,注意技術質量可靠性。當初我們放棄東海大橋的項目,就是因為得考慮到長期的運行的安全與可靠。”
與上海電氣長期合作的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海上風電亞太區總監Ole Heramance稱,西門子希望2013年成為全球前三的風電企業。“但是我們也不會為了前三而前三,我們會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對于風機價格,我們更加重視一臺風機在全生命周期所能給企業帶來的收益。”
Ole Heramance稱,很多中國設備制造企業想把陸地上的風機以及模式復制到海上,并沒有認真考慮過其中的差異。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提供經驗,到底海上與陸地有什么差異。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學習怎么在中國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