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聚風型風機還能高效利用一般風機無法利用的低風速段風能,如5千瓦風機在風速達到2.5米/秒時就可以發電,1千瓦的小風機更是在1米/秒的風速時就能發電。
研究人員還向記者揭秘了風機不停“搖頭晃腦”的原因。這是風機獨特的自動跟蹤系統在自動跟蹤最大風速的方向時造成的。城市中,高樓林立,風場復雜,湍流較多,普通風機由于不能很好地跟蹤風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發電量很不理想。
目前,該產品已經開發了并網型和離網型兩種規格,并已通過國內機電產品測試認證、歐盟CE認證和日本并網測試。
另外,聚風型風機也可以向中型化發展,200千瓦聚風型風力發電機組正在研制之中,預計2011年上半年進入市場。
“除聚風罩的原理來自日本九州大學以外,我們從機械、電氣、控制硬件到軟件整個系統都進行了創新和工程化設計?,F在的產品是在中國的專利技術上做出來的,并在各個環節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因此我們對這個產品很有信心。”張興說。
走出國門的“獨門秘籍”
性能好、概念新,國產的聚風型風機是否擔心被模仿?
“這方面的擔心肯定是有的。”張興坦承,“也有人跟我說過他們打算模仿。不過我們已經申請了專利,而且我們的產品會不斷更新換代,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
張興2006年回國,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在中國實現聚風型風力發電的產業化。
據介紹,雖然聚風型風機的原理是日本首先提出的,但其在產品開發上并沒有領先,在設計上存在的一些致命問題使得技術始終未達到較高水準。另一方面,高成本始終難以降低。
而張興正是看準了它的商業價值,回國后進行了創新,使得各部分的性能都超越普通風機產品。同時成本還大大降低,目前已低于國產同等功率的其他風機。
“我們在中國重新設計了葉片,葉片是風機的關鍵部分。按照日本的國家標準,8公斤的葉片允許有80克的重量差別,我們可以做到8克以內,比標準高了一個量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普通風機需要調整的靜平衡、動平衡,我們也不用了。在日本做并網測試的結果顯示,我們的控制系統也比日本的標準高了一個量級。”張興介紹道。
在中國的產品面世之初,日本專家并不相信中國產品的性能能夠超過日本。而時間最終證明,中國產品做到了性能更優、成本更低、更有競爭力,產品正在不斷地出口到日本。
在國內,除了海南,江蘇、浙江、天津等新能源示范項目也對此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最終我們希望形成整條國產化的產業鏈,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張興說。
記者了解到,清華大學和江蘇中航動力控制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生產的聚風型風機目前在國際上并沒有同類的競爭對手,屬于“獨門秘籍”。
今后,他們還計劃將這套系統往中型和大型方向發展。
但現在,由于我國的風電發展路線是以大型化為主,這套5千瓦的風機主要出口日本和歐美。
張興說:“風能和太陽能具有很好的互補性,我一直看好風光互補的前景,目前我們正在嘗試風、光、熱聯合利用。用于取暖的電能品質要求不高,發出的直流電可直接用于我國北方地區的家庭供暖。當然,這種小型風力發電機的其他用途還很多。”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只有24%的風能可以使用大風機,剩下的76%的風能資源都不能被大風機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曾在多個場合推薦過這種聚風型風機,他認為,風電發展“不應只看大的,而應大、中、小相結合,集中和分布式電網協同發展”。
張興表示,風能發展應因地制宜,大型和分布式相結合。他說:“現在國家已經開始重視中小型風電了。我國現在還有約400萬家庭沒有通電,拉輸電線過去代價很大,包括偏遠地區和一些海島,分布式的小風機就能在這些地方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