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盈利情況來看,主軸、軸承、鑄件、塔筒、葉片等零部件環節毛利率依次降低,且 毛利率變化趨勢較為同步,軸承由于技術壁壘最高,毛利率也最為穩定。19、20年 零部件毛利率與整機廠商出現背離,源于搶裝背景下的供需失衡。
國產化量產較低的集中在主軸承、偏航變槳軸承,塔筒國產化率100%,機艙、發電 機國產化率90%左右,齒輪箱約80%,葉片、轉換器約75%,偏航變槳軸承約50%, 主軸軸承最低,約30%,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各環節的技術難度。
(一)整機:集中度上升,產業鏈管理、成本管控能力尤為重要
國內TOP3格局穩定,搶裝使得頭部份額部分溢出,二線突圍提升。2020年國內市場 風電整機制造商TOP3分別是金風科技12.33GW、遠景能源10.07GW、明陽智能 5.64GW,CR3份額略被稀釋,三一上升明顯。
金風科技獨占鰲頭,其余各家成長迅速。金風科技20年風機整機銷售約467億元,明 陽智能210億元,運達股份113億元,電氣風電195億元,三一重能87億元;近3年的 復合增速來看,金風34%,明陽61%,運達53%,電氣風電44%,三一84%,其中以 三一上升勢頭最猛,收入從17年的14.1億元增長至20年的87億元。
由于風機的主要成本為鋼材,各家的毛利率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由于機型、成本管控能力的不同,毛利率有所分化,三一由于出色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自產葉片以及 電機,毛利率明顯優于其他幾家其余幾家的毛利率近年均在20%左右。
成本管控能力決定整機廠競爭力。從售價來看,三一重能的售價略低于電氣風電。 但是從成本來看,在可比機型的前提下,三一的單臺成本遠低于電氣風電,以20年 的2.5MW機型為例,三一的售價782.66萬元/臺,低于電氣風電同樣機型售價3.8%, 而成本卻低65%。
(二)鑄件:競爭格局清晰,日月股份優勢明顯
鑄件為大型重工裝備,規模效應為主要因素。風電鑄件主要為輪轂、底座、主軸、行 星架等,主要起支承、傳遞動力等作用,作為典型的規模行業,規模是有效降低成本 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