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這一創新戰略聯盟前因是,“我們調查發現,我省在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之間,長期以來單邊合作較多,戰略層面合作較少,雖然也推動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但缺乏集群效應。”彼時,河南省科技廳人士表示。
那么,成立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的是通過提升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在風電這個新興產業上形成合力,搶占行業制高點。當時,人們樂觀地估計,加盟企業將在3年內形成300億~500億元的產業規模,并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值1000億元以上。
然而,三年過去了。9月4日,記者再次采訪當時的一家加盟單位,其工作人員竟表示:“我就沒有聽說有這一事,我幫不了你。”拒絕就風電話題接受記者采訪。
“事實上,成立了就成立了,就沒有實質地運作,隨著風電形勢不好,大家還是各找各地生存辦法。”采訪中,一位加盟單位負責人對聯盟一事也是依靠回憶才想起這一事情,顯然,當初,他們對聯盟成立就不抱希望。
在談起政府如何拯救河南風電產業時,“(政府)沒有什么幫助。”名都風電的都百六表示,“還要看市場的臉色。”
選擇好“坐標”
顯然,在行業打擊之下,當初成立風電創新戰略聯盟的各大企業心勁已經不足,風電創新戰略聯盟也未能發揮其提升河南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提升河南風電實力的目標,有心無力的局面,讓河南涉足風電的企業倍感尷尬。
“不僅一個技術聯盟的成立,就是產業發展機會上,政府都應該看清自己的產業優勢在哪里,找到自身合適的位置,避免一窩蜂。”9月3日,河南省科學院一位不具名專家表示。
這位專家的觀點是有代表性的。從風電產業來看,河南并不具備產業優勢,這無論從風力資源儲備,還是制造技術裝備上,都無法占到優勢地位。較有代表性的是在風電軸承制造領域,河南占據著全國30%~40%的市場份額,但是,真正風電高端技術裝備,還是依靠進口。
“政府還應該加強產業發展的預見性,適時加以引導。”上述專家表示。2009年,在全國風電發展的“大躍進”時期,河南成立了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一技術平臺的成立本身是好事情,并沒有錯。但是,在當時過熱的產業背景之下成立,其實,就是戰略判斷上出了“問題”,因為大家發展的熱情很高,技術研發投入也不少,但是,看看全國的風電產業形勢,就知道進一步集中資源投入到風電產業中去,其中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區域產業布局應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風電產業本身就不是河南的優勢產業,雖然是國家鼓勵,政策提倡,也離不開區域地方政府的適時引導,提醒投資者。從技術角度看,風電是一種間歇性電源,且國內陸地風能資源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而用電負荷中心在東部,這就對電網儲存、傳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形之下,西北部電網結構相對薄弱,技術改造短期內難以與新能源發電需求相匹配,從而引致西部地區風能發電機組大量閑置的現象。
當然,這與資本的本性有關。看到新的產業機會,各路產業資本就一窩蜂地搶食,這正是資本本身過度追逐利潤的劣根性體現,不過,也不能否認與政府的政策性補貼引導弊端有關,“讓逐利者鉆到了政策的空當”。
但是,風電產業處于低谷之中的警醒,仍然值得地方政府與各路資本深思。在產業發展上,走依靠自身資源優勢,選擇好自身的“坐標”,規劃好自己的發展戰略,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要遠比靠產業機會走投機之路,產業發展更健康更持久。上述專家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