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國內整機制造商供應鏈建設的不足之處
整機制造業前期投入大、后期需形成一定規模才能產生明顯經濟效益。因此,國內整機制造業以大型國有工業企業和民營上市企業為主。這些大型企業一般是電力設備、重工機械設備和風電相關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近年響應國家政策、利用自身的業務基礎和人才隊伍優勢向整機制造業進行延伸,并逐漸成為國內市場的主力軍。如重型機械設備生產企業大連重工(華銳風電)、電力設備生產企業東方電氣(東方汽輪機)和上海電氣等。國內整機行業技術缺乏,主要靠引進國外技術圖紙或是與國外設計公司聯合開發,在技術和供應鏈層面暫時難與國際領先企業相爭。
國內整機制造企業在供應鏈建設過程中存在以下兩個突出的問題:
1)供應鏈建設在企業中的地位亟須提高
大型企業步入風電行業之初,對齒輪箱、發電機、螺栓、軸承等關鍵部件的關注程度不夠,缺乏戰略性的供應鏈部署和規劃,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和相關供應商的開發未予以足夠重視。整機制造商與已有零部件供應商溝通不暢,彼此間未致力于形成高效供應鏈的資源共享和協作方式,增大了零部件制造商的產品配套質量風險,也加大了整機制造商的品牌風險和維護成本。近年頻繁出現風電機組批量事故,一些風電機組零部件低下的質量水平嚴重危害了風電制造業的長遠發展。
2)傳統的采購和物流管理方式亟須革新
大型企業步入風電行業后,仍沿用傳統的采購方式,供需關系僅停留在利益博弈層面,未與供應商建立戰略依存關系。其物流管理則是把庫存推向供應商,以降低自身成本。風電屬新興產業,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加速提升,海上市場處于開拓階段,競爭正逐漸全球化。傳統方式不利于形成靈活的產業鏈體系,對新市場的開拓無法形成及時支持,商機轉瞬即逝。長此以往,整機制造商自主創新不能有效產業化,供應鏈水平也無法應對日益白熱化的全球競爭,最終難免淪為國際成熟機型的國內組裝企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