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迷”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可自己那時并不是沒有見到“大家”的手筆,也算是放眼“天下”了;可緣何就是看不出自己的“丑”呢?不知為何會“丑”,更不知“丑”在那里?雖是“尋尋覓覓”,可結果依舊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現在一眼就發現了其“丑”無比?難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非也!難道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自己似乎未曾有過此種意識;要么是“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吧。因為自己雖然心中不認同,可在現實學習生活中,還是在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練習。所以才有了今日的積跬步至千里、匯小流成江海的局面。只是,不知不覺中已經走了很遠,驀然再回首,已是天各一方,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這就是成長吧,自然而然的生長,有意無意的前進。自然在于符合了成長的規律,無意在于有意的努力。這也讓我發現,一山有一山的風景,一關有一關的阻礙;只要不停的走下去,總能越過那一道道高關,總會有異樣的風景在關后等你。如此看來,腳踏實地,仍需眼望高處;不然終將迷失自我,困在關中。正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樣,兒童的眼里只有小孩;醫生的眼里只有病人;這就是束人于無形的牢獄——“類群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類群困境”之中,每個人都活在“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之中。要想達到顛峰,就必須走出這種“類群困境”,就必須突破這種“無形的牢獄”。
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知己察人,曉理視物;明晰現在,洞悉未來;如此才不至于自我迷失,困死在某個“類群”之中。這也應該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另一層真義吧,只是其義深幽,另人難以洞察而已。
突破困境超越自我,這本身就是一種“進”的哲學。就象魚之所以永遠為魚,因為它永遠生活在水的世界里;當它“前進”一步之后,就可以水陸兩棲,“進化”成青蛙了。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對于動物來說,這個過程是被動的;因為動物所能看到的世界,全都是由動物來組成的。可是對于有思維的人來講,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作為一個人,如果認定了自己是個“凡夫俗子”,那你就喪失了“前進”的主觀因素,因為在你的世界里全部都是“凡夫俗子”;甚至可以說,從你的眼里反映出來的世界,就是一個“凡夫俗子”的“庸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