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阿凡達》所掀起的新一輪的觀影熱潮中,筆者也未能免疫,于是乖乖的掏錢去電影院3D了一把。
平心而論,《阿凡達》并非像網上所吹噓的那樣極致的好,除了導演豐富的想象力和玄妙的特技效果之外,《阿凡達》依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式的電影: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潘多拉星球的入侵者和以杰克為代表的正義之士)、個人英雄主義、浪漫的愛情、特技效果……最后正義戰勝邪惡、個人拯救集體、愛情完美落幕等等。
但是,經過商業運作的《阿凡達》已經不再是一部純粹的商業電影,而是把電影做成一個社會事件:競相口傳的3D和IMAX效果、精彩的場面、逆市飛揚的票價、排隊購票的火熱場景、接連不斷的話題(全球各地的票房數字、卡梅隆能否超越自己的影史票房冠軍《泰坦尼克號》的疑問等等)……媒體的自愿加入,無疑將這一事件進一步放大,于是,電影《阿凡達》成為一種事件便不足為奇。
電影《阿凡達》是成功的,有電影本身原因,更有營銷的原因,難得是《阿凡達》已經將兩者融為一體,兩者相輔相,相互促動,從而成功更有保證。
成功必然有成功的道理,《阿凡達》究竟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1、相信品牌的力量
和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一樣,《阿凡達》最大的品牌并非演員,而是導演。因為電影里面面孔我們很少能叫得出名字,更不知道他們有什么代表作品,尤其是對中國觀眾而言更是如此,看好萊塢的電影,很少是沖著演員取得,更是電影的場景——想想當年的《泰坦尼克號》,想想上一步大片《2012》,均是如此,電影業并沒有把影院當話題,因為在這樣的電影中,演員更多淪為一個符號。
當時,當《阿凡達》帶著影史票房冠軍《泰坦尼克號》導演卡梅隆歷時4年精心打造的力作的桂冠高調亮相的時候,也一并帶來了無數觀眾對《阿凡達》的期望,帶著同樣的期望——《阿凡達》能否超于《泰》便足足掉起了觀眾的胃口,于是能否超于《泰》的票房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電影的傳播話題。
后續隨著電影在各地區的票房捷報的傳來以及《阿凡達》對影史票房亞軍《指環王3》的超越,這一話題便越來越成為社會話題,越來越為我們所關注。由此也進一步帶動了影市的火爆,有人甚至預測說:電影《阿凡達》的觀影熱潮將獲持續一個月,因為從目前看,無論是口碑效果,還是電影院的實際場景都讓我們不得不相信這可能是真的,筆者就曾經為了買票,兩次跑到影院排隊。
這一點跟張藝謀的電影很像,從《英雄》開始,到《十面埋伏》、《黃金甲》、等一路走來,張藝謀贏得票房的靠的就是自身的話題:什么第一步武俠電影、奧運會之后的華麗轉身呀等等,電影也同樣引起了社會話題,有褒有貶,電影票房也在一片罵聲和質疑聲中節節攀高。
這次《三槍》更是贏得了超過之前的質疑話題,最后無非是期望帶來失望,失望帶來希望的“惡性循環”:有的人是沖著熱鬧去的、有的人就是為了看看電影到底是否想他們所說那么爛——但不管怎么說,票房才是硬道理,不管你用什么話題吸引觀眾,不管你電影到底好不好看。
張藝謀無疑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品牌,不管他做什么、拍什么都能引起關注,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只要看看合張藝謀沾邊的東西的火爆程度就知道了,什么《印象劉三姐》、《圖蘭朵》等等,如果不是因為張藝謀,及時同樣的品牌他們也真的不會有現在的成功。
環顧中國電影界,能夠接近張藝謀的似乎只有馮小剛!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2、與時俱進,緊抓社會熱點
如果說《三槍》強調了“張藝謀奧運會之后的華麗轉身”以及“小沈陽及其帶動的東北二人轉熱和東北二人轉元素的嫁接”的話,那《阿凡達》無疑抓住了更大、跟熱的全球性話題:隨著環境污染、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各類地質災害頻頻發生,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