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員的基本使命,在于借部屬的力量,完成組織的盈利目標及員工個人的福利目標,若有余力,尚應達到社會公眾利益的目標。零售、批發及貿易業的企業應如此,制造、金融、及保險企業亦應如此;政府行政、軍事、教育及醫療機構更應如此。所以管理之道在于借力,高層主管借中層主管的腦力,中層主管借基層主管的腦力及體力,基層主管則借現場人員的體力,現場員工則借本身體及可用的機械力。
換言之,管理系統為人力使用的系統,再由人力系統使用機械力系統,所以管理工作若失去“人”的基本要素,則成真空。關于這一點,各行業經營人員必須確認及身體力行。主管人員借用部屬力量的方法可簡分為二,第一為“計劃”,第二為“控制”。
所謂“計劃”是泛指所有決定未來要求部屬完成的“目標”及采用“辦法”(亦稱“手段”的用腦思考過程,這一過程必須充分利用“大腦”的創新功能,而非利用“小腦”的反射及守舊功能,方能開拓新產品、新市場、新制度、新技術。
整套的計劃功夫包括:(1)小心確定市場顧客的需求;(2)研究環境變化及競爭者的行為;(3)盤存本身的強點及弱處;(4)設定行業別、產品別,及盈利產銷等數量別目標;(5)設立達成這些目標的策略性及
作業性方向及步驟;(6)指派細項責任目標給員工集團或員工個人。
要建筑一棟房屋,必須要先有建筑藍圖,及水管匠、電線匠、木匠、油漆匠、水泥匠等等的工作任務指示,才能如期完成所希望的“產品”(房屋);相同的道理,要提供滿意的產品或勞務給顧客并賺取合理利潤,豈能沒有小心的“計劃”?
所謂“控制”是泛指確保達成計劃目標的措施。控制措施可分兩大類,第一為“組織結構”,第二為“人員督導”。除非組織結構簡明,除非人人了解職權及責任所在,否則組織本身就是失敗的根源,無法達成原定目標。
組織結構應該代表一體三面的作用,第一它應把各個的職位層次表達清楚,第二它應把各人上下溝通的管道明白指出,第三它應確定員工間協調及合作的中心,使人人的努力朝向同一目地,而非互作爭斗。所以一個組織層次混亂,意見無法溝通,及不能自動協調合作的機構,必是一個烏合之眾,人雖多卻只消耗資源,不能創造成果。人們常常說某某機構組織散漫,大而不當,就是指最高主管人員對其屬下人員失去“控制”,毫無效果可言。
除了組織結構應嚴密有秩序而且有效率外,尚應有“督導”的功夫。督導是指緊接上司(主管)日常糾正及指導下屬行為,以期達成目標的活動。
假使每一位下屬人員皆能自動自發,依照上級指示的政策目標而努力,則可以不要“督導”活動。事實上,基層人員常常無法自動自發。實施目標管理及自我控制,所以其上司對其行為的日常督導工作不能廢棄。
“人力發展”而非“事務指導”把前面“計劃”及“控制”兩個基本管理因素的內容重述一次則可以得到以下很簡單地文句:即“主管人員的基本職責在于確定要求部屬完成的東西(目標),定期查核他們已經完成的程度,以及尋求方法協助他們有效地完成該目標。”無疑地,這種說法自然而然地使人們獲得一種簡單的結論,即“管理是人力發展,而不是事務指導”。假使愈多人接受這種事實,則許多管理上的難題將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因為人力(尤其人的腦力)潛能的發展勘為巨大,幾乎可以說無限大,人類之所以會異于一般禽獸,而為萬物之靈,也是完全得力于人力的發展。
很顯然地,從“管理之道在于和”,“管理是人力發展,而非事務指導”的推理下,我們即可以得到另一種簡單的事實,即“管理是人事處理”,因為管理活動需要幕后的參謀人員互相配合,方能達成目標。所謂幕前(或前線)執行管理者是指負有最后完整權責的;所謂幕后(或后方)參謀管理者是指提供建議、協助,及服務幕
前執行人中完成責任目標的人。前方作戰的陸、海、空軍是屬于執行人員,而后方聯勤部隊則屬參謀勤務人員,任何作戰(如何管理活動)必須有前方及后方的配合,方能得勝,所以管理人員必須掌握各種人事的處理工作,包括員工關系,顧客關系,社區關系,政府關系,金融關系,股東關系,及供應商關系。其中尤以員工關系的處理最為直接相關。下列十二條為經驗人士處理員工關系的寶貴心得,甚為簡明,可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