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一個過路人到加油站問路,并打探前邊鎮子的人怎樣,加油站職員反他從前的住的鎮子怎樣,過路人回答“糟透了”。職員于是說:“我們這個鎮子的人也一樣。”隨后,第二個人駕車來到這里,并問了相同的問題,當駕車員回答說他們原來鎮子人很友好后,職員說:“我們這個鎮子的人完全一樣。”
人際關系就是善意的關系。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動物。士為知己者死,從業者可為認可自己存在價值的上司鞠躬盡瘁。“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行為孕育行為,你對我友善,我對你也友善,如果你對我不友好,我也 不可能友好的對待你——這就是心理學互惠關系定律。
如果你擁有對別人有用的信息而不與別人交流,那么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既別人擁有的對你有用的信息也沒有告訴你。
幫助別人也是幫助你自己。愛默生說過: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后,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別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腳去絆倒他們。
一個與人為善,一心做事的人也許會流一些血,但勝利最終回屬于他的。
慣子如殺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慣子如殺子”。這句話用于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傳統的中國倫理教育我們,要做君子,要寬容,不要與小人一般見識。但問題是你做君子,他未必做君子,你寬容,他未必寬容,你不和他一般見識,他未必不找你的晦氣。做人不能太一廂情愿了,一廂情愿是一種主觀的做法,一種謙虛中的傲慢。
一味遷就挑釁者和違規者的結果往往是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就像在一個房間里,你氣喘吁吁,,卻有人坐在你旁邊好不體貼的冒煙,如果你不告訴他你的感受,你就得走開;而如果你走不開,你就得忍受下去,而冒煙的人也決不會感激你的“寬容”。你在幫助他養成不顧及別人感受的習慣和性格。你害了自己也害了他,因為一個人是遲早要為性格的缺陷付出代價的。
有容乃大是結果,不是前提。對敵人容忍,就是對自己的扼殺和殘忍,慈悲對某些人可能有幫助,但對某些人可能有壞處。慈悲必須因人而異,決不能對每個人都用同樣慈悲的態度對待他。一百人有一百種樣子,因此必須用一百種不同程度的慈悲對待他們。
我們提倡合作,但我們也不懼怕沖突,而且常常是,我們在沖突中會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在變革的時代,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必須要學會在沖突中成熟和成長。人無論矛盾輕飄飄。
一切著眼于未來
就像女孩子需要真誠(真誠就意味著花時間,有耐心)地去追求一樣,人跡關系是需要一些耐力的。在這個意義上,寬容就是耐心,就是給第二次機會。即便有過一次背叛和冒犯,但只要不是死怨,就要以一切著眼于未來的心態,給對方改正的機會(但只給一次機會),從而有助于重新合作。
事實上,這種機會往往也是給自己的,就像自己會荒唐,會短視,會無意冒犯別人一樣,別人也是可以原諒的,但同樣的錯誤只能犯一次,確認可以無意一次,卻不可能無意二次,如果不是對方弱智,至少說明他不在乎你說過的話,而不在乎你說過的話,其實就是不在乎你。
“精神之路與人類命運都要經過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沒有吸收的東西極少有機會幸存。”寬容有一種淺移默化的力量,它使人們不知不覺地吸收彼此的營養,從而一同強大。
“弱者才會殘忍,唯強者懂得溫柔。”用體諒改變別人,和不相投的人相處是一種思維藝術。只有強者才會寬容,寬容的基礎是強大,是自信,是不易受傷。
要學會對事不對人 ,在你給別人第二次機會之前,一定要告誡自己“是事錯了,而不是人錯了。”這樣你就可以給他一個完整的機會。
永遠不要和人正面沖突,永遠!傷人的話永遠不要說出口,要給雙方都留有余地。下棋講余味,做人也是,不要忘了,你留給別人的余地也是留給自己的。
使未來顯得比現在重要,也是利于促進合作的,古語說:無希望處無努力,無夢想處無民生。那些成功的領袖人物大多善于用燦爛的前景吸引追隨者,他們向追隨者灌輸一種信念,讓他們相信自己的看法,人格以及對未來的理念。同樣的,為了使人們樂于你合作,你也需要用合作的前景鼓舞彼此,一起游向最明亮的所在。
“未來是現在的期待”。現在就去告訴你的愛人,你的家人,你的友人,告訴他們你是誰,告訴他們你想要什么,告訴他們你需要他們的幫助,告訴他們你的夢想同樣會照亮他們的夜空,然后一起希望,一起等待,一起爬山,一起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