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昨天大盤的暴跌,滬市最貴新股華銳風電走出了第三根大陰線。這三根陰線不僅套住了所有的打新投資者,更是讓那些一直鼓吹該公司高成長性的研究機構“臉上無光”。
事實上,機構的熱捧無疑是華銳風電每股90元發行價出爐的關鍵。從發行市盈率來看,華銳風電發行市盈率為48.83倍,共發行1.05億股新股,發行后總股本達到了10億股。以發行價計算,華銳風電市值為904億元左右,超過洋河股份,在兩市所有股票中排在第35位。作為A股“風電第一股”,各大機構對其成長性似乎是推崇備至。
可惜的是,上市后該股卻直接破發連續跌了三天,顯然二級市場對于華銳風電打出的“高成長性”旗號并不認可。采訪中,一位在新能源行業從業多年的專家告訴記者,由于國內風電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頂著“新能源”的光環,不少地方都擠破頭往風電里鉆,在投資過熱的情況下,未來價格戰在所難免,行業的利潤增速肯定會出現下滑。
就是這樣一個業內公認的競爭加劇、毛利下滑的行業,詢價的投資機構卻競相給出高高在上的價格。現在,市場最終選擇“用腳投票”自然在情理之中。但不得不追問一句,報出高價的這些專業機構究竟安了什么心?受到損害的投資者利益又有誰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