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擘畫藍圖。能源行業“十四五”應如何謀篇布局?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舒印彪,請他暢談未來五年能源規劃。
1、中國能源報:您如何評價我國能源產業“十三五”發展?
舒印彪:“十三五”期間,能源行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實現了能源供給向清潔低碳轉變,能源消費向電為中心轉變,能源科技向自主創新轉變,能源治理體系向現代化轉變,能源國際合作向全方位合作轉變這五大轉變。
可以說,“十三五”期間各項成績的取得,為能源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中國能源報:您認為能源“十四五”規劃應該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舒印彪:做好新時代能源事業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離不開“十四五”及更長一個時期的能源發展規劃,我認為“十四五”規劃會繼續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進一步融入和主動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系統研究解決能源體制機制、區域協調發展及高效利用等問題,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保障能源安全”。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要求,高質量謀劃“十四五”能源發展,要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根本遵循,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在戰略目標制定中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能源供給側,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需求側實現能源消費高度電氣化,加快推動“再電氣化”進程。
二是將能源安全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大力實施能源電力產業鏈提升工程,構建起多渠道、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提升能源儲備能力,進一步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聚焦電力網絡安全等“卡脖子”難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不斷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四是加大國際合作,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加快能源電力行業國際技術標準制定,推動項目規劃、裝備制造、建設運營、技術標準整體“走出去”,提升國際話語權。
3、“十四五”期間,華能將如何發展?
舒印彪:在過去30多年,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華能聚焦卓越運營、科技創新、本質安全、國際化經營發展等,創造了一系列優秀的業績。但是,華能自身電源結構和電源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加快綠色轉型,是華能立足自身實際、主動順應能源轉型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十四五”期間,華能將繼續把調整結構、優化布局作為戰略性任務,堅定不移地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在新能源方面,加速新能源產業發展,堅持規?;?、集約化開發,以特高壓輸送通道起點為依托,通過多能互補模式與風光“打捆”,建設一體化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以“組合拳”的方式實現整體資源優化配置;加強新能源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智慧運維在新能源領域的運用,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煤電方面,堅持做優增量、做精存量,加大對電網支撐點的煤機項目靈活性改造力度,擇優發展一批熱電聯產項目,積極實施城市垃圾、污泥、生物質耦合發電,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煤電的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加快傳統煤電綠色轉型升級。在核電方面,積極完善核電產業發展戰略,加快核電產業布局,克服一切困難,實現核電突破發展。
在水電方面,構建瀾上西藏段全流域一體化開發格局,鞏固西藏水電開發優勢,掌握西南水電資源開發主導權,推動東南亞水電項目在“一帶一路”中發揮更大作用。在能源綜合服務方面,探索向提供解決方案和增值服務的高端價值鏈延伸,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4、中國能源報:華能海上風電建設進展迅速,已連續在江蘇投產3個海上風電場,請您談談“十四五”中國海上風電要克服哪些瓶頸問題?
舒印彪:加快推動東部沿海能源轉型,增加當地清潔能源生產和消費比例,提升能源自給率水平,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有力體現。我們看到,當前海上風電發展仍面臨整體規劃性不足、技術創新短板問題依然突出、政策支持有待持續加強等制約因素。
對此,我們建議:
一是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s化開發,在“十四五”期間強化對海上風電的頂層設計,支持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形成海上風電統一規劃、集中連片、規模化滾動開發態勢;聚焦“新基建”,加快江蘇、廣東等自然條件好的省份的現有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并推動海上風電逐漸向深海、遠海方向發展。
二是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聚焦“卡脖子”問題,在政策上繼續鼓勵龍頭企業以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加快IGBT、主軸承、國產化控制系統、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核心技術部件研發,提高裝備國產化率;加強“大云物移智”、區塊鏈、5G等數字信息技術推廣運用,推進無人值守、遠程集控、智能診斷等智能運維新模式新業態,形成發展新動能。
三是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鑒于疫情影響,建議放寬海上風電電價退坡并網時間窗口,為通過科技創新降成本創造有利條件;保持海上風電電價理性退坡,加快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滯后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