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30日以來,華北和京津冀區域的霧霾已延續近10天并呈愈演愈烈之勢,三分之二的中國國土正遭受空氣污染的肆虐。本文無意再談霧霾成因、危害、治理,更不想發表控訴和倡議,只想探討一下風電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一來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風電,二來期待為大伙早日沖破霧霾的穹頂尋找突破之策。
中國風電產業歷經多年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到2015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達1.29億千瓦,目前已突破1.4億千瓦,幾乎占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中國已成為無可爭議的風電第一大國。與此同時,《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將持續增加風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實現風電從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
我國對于風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建設風力發電廠。由于風電場建設屬于人類對大自然的干預,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對局部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產生不利影響,主要包括植被、水土、生態、噪音、電磁輻射等幾個方面。
那么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小編今天帶大家一同探討。
(一)
植被和水土流失問題。不可否認風電場在建設期會對植被和環境帶來一些破壞,但風電場在施工建設期和建設完成后都會有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具體來說,建設期會采用漿砌石擋土墻、漿砌石護坡、漿砌石截排水工程、表土剝離、草皮剝離、綠化覆土等方式;建設完成后會采用撒播植草、草皮移植綠化等方式將植被恢復。以三一重能云南牦牛坪風場為例,在建設完后2-3年,植被會逐漸恢復,風機跟自然環境已經融為一體,為美麗的自然風光增添幾分現代感的秀色。
建設完成后半年

建設完成后三年
(二)
風電場噪音問題。風電場的噪音主要來源于風機槳葉和輪轂轉動形成的空氣動力噪音以及齒輪箱、偏航齒輪和發電機組等機械噪音。風電機組噪音究竟有多大呢?其實,風機的噪音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據現場實測,單臺風機(1.5MW)發出的聲音強度通常在90-100分貝之間。而聲音是隨著距離的擴大逐漸衰減的,在距風機400米處(風電場在選址時強制要求距離居民區300-500米以上),噪音水平降至35-45分貝之間。風機噪音的影響如同人們低聲交談。
人體對噪音的反應
(三)
對鳥類的影響。有觀點認為風機的運轉會妨礙鳥類的繁殖和棲居,影響候鳥夜間遷徙。實際上,在風電場選址的過程中,一般都會避開鳥類遷徙路線。以遼寧凌海青松風電場為例,該項目位于錦州凌河口市市級自然保護區北側,有鳥類47科253種。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期間,在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風電場內僅發現3只野鴨,10余只麻雀死亡。認識到風電場對鳥類的影響后,風電場采取了鷹眼描繪,粘條等警示措施。此后一年,未發現鳥類死亡事件。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觀察發現:如集中大規模開發的風電場,對于候鳥的遷徙會有一定影響,安裝風電機組第一年后,候鳥會有一個逐漸認知的過程,偶爾會出現個別候鳥傷亡現象;第二年以后,候鳥會一如既往前來風電場附近的遷徙地棲息。
(四)
電磁輻射問題。風力發電機組產生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變電站,發電機和輸電線路的電磁輻射是微乎其微的。2014年央視記者跟隨國家環保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工作人員對220千伏的變電站進行了現場測量(風電場升壓站是110千伏)。監測人員選擇了離變電站5米距離進行測量。測量結果是20-30伏/米,工頻磁感應強度是1.3-1.4微特斯拉。電吹風帶電以后,將近0.5米外測的電磁輻射為16.5伏/米。當探頭距離電吹風距離很小的時候,磁場可以高達將近4微特斯拉。由此可見,風電場在安全距離之外的輻射水平是不會危害人類健康的。
由此可見,風電場對生態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電磁輻射、景觀環境等方面的影響雖客觀存在,但只要合理規劃,科學施工并采取相關措施,完全可以有效的減免或控制,實現風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也是水到渠成。
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同時也都無一例外的具有兩面性。風電也是一樣,雖然風電目前在中國還是一種補充能源,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弱點和負面影響,但豈能因此就對發展風電產業“因噎廢食”?200年前,英國人斯蒂芬森發明火車,但當時他發明的火車因跑不過馬車而飽受譏諷,然而,人類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終究未能阻擋火車這項偉大的發明登上歷史的舞臺。
風電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不僅為我們增加了能源供給,還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穹頂之下我們該如何選擇,已無需多言。風電的發展需要能源決策者、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們擁有一份高遠的濟世情懷,因為“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